




从诗无达诂谈起
——读广东诗人黄端平作品《送别》有感
文/怡凡(香港)
黄端平先生何许人也,并不清楚,只知道一位上年纪不停笔写诗的人。不太愿意交流的他,找到了他了解微型诗起因的地方,粗略领悟到微型诗正确创作要素,从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创作之路。当笔者读到这首作品时,脑海里涌现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场景,颇为感动。
诗歌本身具有其艺术特征,它不是历史教材,直接记录史实;也不是政治哲学论著,直接论述思想观点。诗歌是用情感寄托的特殊方法,讲究含蓄內蕴,意在言外。有些抒情言志,也并不一定都是直抒其情、直言其志,而是长期复杂感的积淀和升华,成为一种內心深处的潜意识,一旦因物起兴,就会获得象征性表现。这样的作品,读者往往结合各人的思想感情、艺术趣味,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鉴赏、领会。倘若事事落实,句句一解,方为「达诂」,恐怕难以做到。事实上,「诗无达诂」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训诂的表面,而是在获取意境美基础之上。因此,「诗无达诂」符合当今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诗人在诗文中这样唱到:
长亭 短亭 驿道拐弯处
目光收回一枝疏影
眼眶 滑落几粒鸟鸣
贯穿整首作品,目光收回不只是诗人的焦距,而是被送別亲友回望站台,视野不断消失的聚点。一种依依不舍的场景,难以收回,此时一枝「疏」影,常在眼前浮现,情感之深,言语难表达,眼眶里滑下不仅仅是无尽的祝福,而是对远去双方亲友思念和美好祝愿。全诗寥寥数字,通过虚实结合,展现给读者不但是饱满的个人情感,更主要从作品意境中领略到作者內心复杂的场面。任何作品都离不开逻辑概念,诗人通过逻辑性意象组合,显示情感的传递,经过再创造而产生共呜,获得美感。
叶燮说得好:「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此岂俗儒耳心界分中所有哉?」
2020.05.28写于香港造诗楼


【作者简介】怡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唯美诗歌学会会长、唯美微型诗社社长、香港书评家协会常务理事、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会员、香港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小诗苑》、《唯美微型诗》纸媒刊物主编。出版个人诗集《微雕的诗语》,以及主编《诗海》系列丛书,作品在世界各地华文诗刊和微信各大平台上。著名微型诗人、生态摄影师、篆刻家。
诗观:穷尽一生,力求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