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 毛 毽 子
文/郭珺
朋友上街,买回两个毽子,特意送我一个,说是踢它活动关节,还可以治腰椎病。
这漂亮的毽子啊,上面是花不隆咚的人造鸡毛,下面一连串的塑料片。踢起来弹性虽然很好,但一踢弹得老高,总有鼓不上劲、太轻松的感觉。看着这漂亮的能当摆设的毽子,记忆中的鸡毛毽子及少年时踢毽子的情形,一次次萦绕心头,晃动眼前。
小时候,大部分人家都一样,平时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村,贫困。跳绳虽然方便,但一条绳跳不了多长时间,太费绳,家里供不起,城里女孩跳的皮筋,家里更是买不起。于是,用几块石子拿伍、拣几块瓦片跳房,还有踢毽子这种不费什么材料的运动,便点缀了农村娃们的生活,成了闲暇无事、放学后、假日里的运动项目。
踢毽子,最重要的是毽子。做毽子要准备四样东西:铜钱、布片、鸡翎管、鸡毛。在这几样东西中,最讲究的是鸡毛。鸡毛最少六七根,要用红公鸡的,这样毽子才多彩漂亮。毛要用活鸡的,活鸡毛踢起来才会灵动。于是,那些家里养的公鸡就遭了殃。农村家里的鸡晚上大都关在鸡窝里,早上放鸡的时候,大人孩子就守在鸡窝口,将鸡一只只往出放。大人瞅准红公鸡一把抓住,孩子们则完全不顾鸡的感受,在公鸡的翅膀上挑选几根好看的长短合适的鸡毛用力拔下,兴致勃勃地交给母亲。鸡翎管,大多是从鸡时常活动的地方捡的,实在找不到的话,也得从活鸡身上拔。
那时候,好像农村家里都不缺铜钱,如开元通宝或者康熙、乾隆通宝什么的比较多,所以做毽子基本上用的都是铜钱。用铜钱做的毽子比较有份量,踢起来感觉特别好。找块做衣服剩下的面料或旧布块,最好是家织的土布,用剪刀剪成比铜钱大点的圆型,面子朝里缝起来,留下个能装进去铜钱的小口,再将布翻过来装进铜钱后缝上小口,毽子底座就做好了。将鸡翎管从五、六分之一的地方剪下,用剪刀将上部剪开成四条,用针线一条条牢牢地缝在铜钱的空心位置,再根据需要和长短将缝在铜钱上的翎管剪开,插上六七根鸡毛,一个美观实用的鸡毛毽子就做好了,孩子们也就有了嚣张的资本。
在所有的运动项目里,踢毽子无疑是最显示技巧和柔韧性,最适合女孩子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运动了。拿上毽子,叫上三五个女伴,找一块稍稍宽敞的地方,几个人就可以运动了。
毽子有脚内踢、脚外侧踢、膝盖踢、脚背正面踢等几种基本动作,脚内侧踢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一般初学者,都要先从这个基本功练起,学得差不多了,才可以进行其它动作,比如内双脚内侧踢、双脚外内侧踢,花踢等等……而伙伴们聚在一起,多半的时间,是单侧踢和双脚内外侧比赛,你踢坏了她踢……玩腻了,再进行一个毽子几个人踢的游戏。那时,男同学也踢,但是,他们基本上看不上这比较斯文的运动,或者是也不屑和女同学混在一起吧,闲暇时间,男孩子们更愿意进行的是滚铁环、打弹弓等比较激烈一点的活动。
为了提倡这项运动,学校经常进行踢毽子比赛。比赛时,全校以班级为单位围在并不大的操场上,由各班选出的踢得好的同学轮番到中间踢。比赛基本上是比单脚内侧踢,比赛时,不仅全体师生,就连一些老百姓也前来观战,场面是绝对的壮观。那时,我们班有个叫爱维的同学,长得文文静静的,不仅学习好,毽子踢得尤其好。在一般女同学只能踢二三百下的当时,她可以一口气踢三千多下,几乎每一年都能拿到冠军。
由于学校倡导,所以那时的学生踢毽子成风。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大家会快速冲出教室,一群一群在学校并不宽敞的操场上或那个教室旮旯里踢毽子,以放松并不繁重的课业带来的疲累,也算是进行劳逸结合吧。小小的一个毽子,不仅陪伴着农村孩子度过了童年,也锻炼了身体,敞亮愉悦了大家的心灵。至今想起那时的场面,仍觉心旷神怡,欢乐无限。
看着眼前的漂亮毽子,想想朋友踢它可治腰椎病的话语,想想医院里日趋紧张的床位,再看看周围大人小孩一个个连走路都不忘浏览手机的场面,我心中不由一动:治腰椎病可能只是朋友的一个托词吧,想让沉迷于手机的人们动起来、乐起来,让男女老少都健康而美好地活着,也许才是他的本意吧。
疫散了,天暖了,正是阳光明媚的时候,让我们拿起毽子,融入这霁风丽日的大自然之中吧。

作者简介:郭珺,中级记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韩城市作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