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仕华文学作品赏析
文/蔚文立平
离别二十多年后,我回到了故乡的城市。离开它时,它是个新建不久的城市,它原来仅仅是个小县城。一切从头开始其难度和进度可想而知,文化建设就更别说了。那年我去了南方的特区,当我重新回到这座城市居住,却放不下曾经的文学情结,于是拨通了市作协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作协主席詹仕华,一位军旅作家出身的诗人。此后我开始参加作协举办的活动,詹仕华老师那种虚怀若谷和对文学执着的精神让我感动。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年来,在各级负责同志的支持下,在他的组织推动下,市作协挺过了艰难的低潮时期,发展到今天人才辈出,欣欣向荣。而我对詹仕华老师更多的了解,则来自他的作品。
初读他的散文诗《我的圣地雪域》,正直炎夏,倍感凉爽,如置身其中。诗人以他丰富的表现手法描述西藏壮丽的景色和迷人的民众风情,并介绍了那里独特的历史文化。诗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思考,提炼出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词句的重新组合、词性的变换和转移创造出新的、特有的语境和意境,非是寻章摘句,达到了语言艺术高的境界,使人读之不倦、绕饶有趣,渐入佳境。显示出诗人拿捏得很准的语言创新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诗人的关注几乎遍及青藏高原,从拉萨、宁静、吉隆、札东、到阿里到珠穆朗玛,诗人的诗篇也在极地的极限条件下锤炼得炉火纯青。
“不老你迤逦的车辇从盛唐驶入高原,日丽风轻,檀香萦绕,河谷花香盈盈”。
“不老你铁骑驰骋雪域,战旗猎猎翻卷一个强盛王朝的屹立”。
“喜马拉雅海风轻拂你飘逸的秀发,海涛托起你半遮半掩的身姿和丰硕的乳峰……远处海欧翩翩,日轮辉煌沉落升浮……”
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目前,松赞干布的英武栩栩如生。新时代绿色方队的女兵的秀美在诗人的笔下更是美轮美奂,与其说把珠穆朗玛比作绿色方队的秀女,无宁说是把绿色方队的秀女比作珠穆朗玛。
散文诗以其韵律、格式自由、表现力丰富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押韵和不押韵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随着这种平衡的不断打破和再平衡,诗人不断展现出要表达的情景和意境,层穷不尽直至完全完成,具有很大优势。诗人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进行有效的尝试创新,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抑扬顿挫,不限于古诗词的平仄。四声变化,几近音乐。长短句式结合,产生特别的节奏,或铿锵有力,或千回百转,撞击心灵。语境清新、意境幽远深长。表现题材丰富,有人物、景观、历史、文化、风俗、爱情、哲理……
詹仕华的诗多是爱国题材的,这样的题材取材不易,不好创作,若无切身体会很容易陷入空洞,变成口号。但是若是写得好则非常有震撼力。事实上,许多爱国诗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岳飞等等,其成就往往处于诗词的顶端。诗人詹仕华从入伍开始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西藏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体验到许多常人不能体验到的险境,有着深刻的感受,这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因此他的诗他的文章生动有趣,展现出许多壮丽的场面和景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詹仕华的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凸现普世价值观,读后令人难忘。在《洪殇》《旱劫》《故乡的路》,一句“弯月似一个巨大的问号,立在苍茫水际。”追问千古,问彻洪荒至今,而对于旱灾,诗人毫不讳言人类的放纵和没有节制。其实旱灾之后往往是洪涝,这两首诗对人类过度开发提出了质疑!环境的保护已变得迫在眉睫!
《故乡的路》则表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在秋夜野狼的伏击里,也敢忘情地走过阻不住归期。”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对《鲁迅雕像》的描写尤为形象深刻。
“你瘦削峻拔坚毅/……/如刃如刀的鼻翼目光/是你杂文的匕首/诗的利刃/政论的投枪/……”
把鲁迅那种不畏世俗落后腐朽反动、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致尽。
新诗不对称的音与形,更符合美学观,其情景意境丰富,通过分行自由地把握节奏和韵律,能够更大程度表达作者的思想。
詹仕华的散文也很有特色,没有表现死角,读之如清风徐来……在他的笔下,一切变得十分有趣,谁会想到鸟的叫声和我们人类的语言相通?
“杜鹃突然打破山野的宁静:‘哪个哪个’”
“‘怪,怪,怪!’‘嘎!嘎!嘎!’草鹛、喜鹊争相呼应。”
“草丛里,山鸡惊醒:‘咯,咯咯咯……’”
“坡上斑鸠啼唤:‘谷谷谷——谷’”
“‘快哟,快哟!’‘给我,给我!尖亮,如京胡。’”
“‘多多,多多多!’小鸡似的低吟,铜铃般的脆响。”
“‘啯,啯,啯啯,啯!’沉闷的喘息,如黑管鸣奏。”
“有的像敞怀大笑:‘咯咯,咯咯咯……’”
“有的惊奇一迭连声:‘窝……’”
而知了的叫声你怎么也想不到:
“热……”
简直太确切不过了!
把个山谷写得热闹非凡,生机勃勃!作者若没有亲身体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如果说詹仕华的诗和散文清新悦人,那么他的文学评论则老练深沉。他的评论篇篇不同,足见其理论实践宽广扎实。在对文友作品的褒扬中将文学理念徐徐道来,如山泉之水润泽心田。他提出“一个作家得力于思想……但仅有思想是不行的,还得靠勤奋和执着,才能结出情感思想之果。”他强调“大的构架笔墨和所写事件的契合,独到的见地、智慧和哲思与史实融汇,宏观与微观互渗……”“消化思考和提炼概括”,同时詹仕华也警言“知识文化的多量铺陈,以及民谣诗文的堆砌,大段‘理论’与形象塑造的游离,消除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些金玉良言是十分可贵的!谈到诗歌,他指出,“中国诗歌传统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好诗得力于感受的独特与理解的深入”并坦诚,“诗不可能充当说教的角色,但可以净化和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让人高尚,让我们学会真诚,学会善良,学会美好。”詹仕华身体力行,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些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创作,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
詹仕华作品颇丰,有诗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文学评论等在海内外出版发表。鉴于篇幅有限,仅列举一二,可谓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