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市满城区散文学会推荐作品
如影随行的父爱
文/杨磊霞
用母亲的话讲,父亲是十八亩高粱地里的独苗——无兄弟姊妹,他的母亲在他还不满三十岁时就去世了,我们姐妹三个都没有见过奶奶。也许是孤独的环境,也许是奶奶生性胆小的遗传因素,更或许父亲没有在农村看来能顶门壮户的儿子的缘故,反正自我记事以来,父亲一直是一个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的人。还用母亲的话讲,就是外边一只猫都惹不起。
但父亲有文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一所中等地质学校,后来在西北从事地质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生产,积极报名要求回乡,这才又成了一介农民。
也许是有文化,也许是沉默寡言老实本分,父亲的口碑极好,三里五乡,甚至十里二十里开外,提起父亲来,都是赞不绝口。
大概在我六七岁时,和姐姐一起去邻村易县的一个山村卖小葱。当村民们知道我们的父亲是谁后,立即围拢过来,你一捆我一捆地买走了。见还有一些没卖掉,有个老大爷帮助吆喝起来:快来买啊,快来买,这俩卖葱的孩子是水峪村杨振江家的。人们闻听,不想买的也买起来。没挪地方,一筐葱卖了个精光。
据我老公说,谈对象时,他们家听说我父亲的名字,都说那可是个大好人啊!要知道,他们家距我们家有25里呢!看来父亲真有点声名远播了。
也许是这些原因吧,老实巴交的父亲居然三起三落的在村里当了很多年大队会计、书记,还曾抽到公社信用社当会计。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爱一直如影随形伴随着,而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爱。
听我母亲说,我在出生四十天时高烧不退,需要打针退烧,不然有生命危险。可家里没钱。父亲二话没说,夜里掖上绳子拿上镰,跑出很远去割柴,天蒙蒙亮时回来,卖掉柴,正好够打一针。白天再去出工。连续割了七夜,我打了七针,终于把病治好了。
我上初中时,需要到离家五六里的岭西村上学。刚去没多长时间,腿上长了不知什么东西,疼得走不了路,需要天天到岭西地段医院打封闭针。
家里没有自行车,只有一个独轮小推车,平时用来推土推粪的。父亲就用这个车,天天把我推到医院,打完针,再推到学校上课,然后自己回家出工。放学了再来接我。现在印象也很模糊了,我不知道父亲是怎样安排接送我和出工的,现在想来,那是真够奔波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迎来了大变革,教育战线如沐春风如淋春雨。满城中学恢复了统一考试入学。那一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满中。父母都为我骄傲。
当时,父亲担任了我村党支部书记。一次,他来县委党校集中学习。那时候的党校在县城北边眺山营村附近,距离满中得有六七里地。他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步行去满中看我。学校不让进,我们就在大门口说几句话。父亲把手中不多的粮票和钱匀给我,嘱咐我定量不够就多买个馒头,晚上吃,不然饿了睡不着觉。确实,那时候都吃不饱,一天九两的定量,副食根本谈不上,菜类大概只有菜汤咸菜,人人饿得不行,尤其男生们。
父亲说,我走了,下午还要上课。有事去党校找我,我有空再来看你。
望着父亲的背影,心里酸酸的。
只是我太不争气了,因为腿疼还因为太想家,终于从满中转到了岭西中学。为这,每当想起来,父亲就会埋怨母亲由着我的性子,如果继续在满中读书,会早点考上,甚至能考上更好的学校。
后来,考学的道路果然很不顺。落榜后,不论家里意见多么不一致,父亲永远坚定地支持我继续复读。一年不行两年,什么时候愿意读,就供。终于我于1983年考入了保定商校。父亲的爱又延伸到了这里。
那时,家里承包着一块苹果园。每当苹果成熟了,先摘了储存在家里,等收秋种麦完成后,父亲要一点点骑着车子带到保定小集街去卖。要带很多次,有时候入冬很冷了,苹果还没卖完呢。
凌晨三点,母亲已经做好了饭,父亲起来吃完饭,就开始盘算着装车。这样一个单车,要装下二三百斤苹果谈何容易。他把自己用荆条编的两个装满苹果的筐子一左一右悬放在后座两侧上,保持平衡。然后后座上再放一个装满苹果的大纸箱,用绳子与车子摽紧。母亲帮助他推出门口的那个下坡,父亲努力地压着把,从前边大梁处猛地一窜坐到车座上,车子歪扭几下,终于平稳地走了起来。
我常常为父亲担心,九十多里呢,如果路上有啥状况,该怎么办呢?
天一蒙蒙亮,父亲就到了保定小集街,这里早有了吆喝叫卖声。父亲也开始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有好几次,父亲卖完苹果,又绕道来商校看我,给我带些没卖完的小苹果,或是在小集街买点别的吃的。她在学校门口遇到女生打听我。被问的女生马上跑去找我。即使不认识,反正女生都在四楼住,互相一打听就知道了。我飞快地跑下楼,见父亲正在楼下等我。我执意让他上楼,可他怎么也不肯,说我又没事,看见你得了,我不便去女生宿舍呢!我说我给你打一份饭,或许伙房还有饭呢,你吃了再走。父亲说,我在小集街早吃过了。随后,怕我为难,说两句话,问问有没有钱?还缺啥?就马上告辞。我在后边送,父亲一再说回去吧,别送了。说着,就骑上车子出了学校。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眼睛一热,眼泪不由“滴滴答答”地掉在地上。我知道父亲这一路经过了怎样的艰辛,只恨自己还不快快走上工作岗位练就本领,帮助这个家。事实上,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人妻为人母后,能帮助父母解忧能帮助这个家走上富裕小康的能力,也是那么微乎其微。生而为人,真的是身不由己啊!
父亲现在已87岁高龄。在八十岁之前,他一直没离开过劳动,种地修剪培育果树,尤其是家里的柿子树达到了二三百棵。记得八十岁那年,他还上树摘柿子。后来,在我们一再劝说下,地和树都委托给了别人,父母来到我们姐妹生活的县城颐养天年。他的很多同辈人甚至比他小的比他强大的、儿女双全的人们,没享过什么福都走在了他的前面,去见马克思了。而父亲,这个胆小怕事“连一只猫都惹不起”的人,头脑还比较清楚,还能做一些擦地打水、推坐着轮椅的母亲出游的事。父母还能相扶相携,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奇迹!也应了那句“老实人常在”的老话。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祝愿父亲,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幸福安康!也祝愿母亲和父亲,在余生继续相扶相携,从容淡定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