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缕,五色线,蒲剑斩千邪;佩香囊,饮雄黄,龙舟竞风流。
端午节就要到了,糯米加枣的粽子,佐以蜂蜜、白糖。丰盈、透亮、凉甜、酥润,在燥热的夏日里,忍不住多次大饱口福。身居小城多年,从未涉猎过肉粽子。就像习惯了清新素雅而不喜欢浓妆艳抹一样,内心有种天然的抗拒感。直到有一天张秘书用颤巍巍的手送给我二个瑶柱肉粽子,才让我第一次领略到肉粽子的香甜、油润不腻的独特风味。那种青衣下丰满的方锥体,除了有让我梦回大唐的富足感外,更多的还是我和张秘书之间心有灵犀的忘年交。认识张秘书时,他还不到八十岁,清瘦俊朗,不苟言笑,是县政府离休的一名老干部。他的家与政府大院仅有一墙之隔,我是县政府的门卫,每天早晚他就来政府大院里锻炼身体。人到了一定年龄,由于腿脚的不灵便,活动的半径就会越来越小。张秘书离休后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上午陪爱人到临近的菜市场买菜,中午一个小时午觉,早晚在政府大院里散散步、打打太极,然后到门岗上闲聊半个多小时。政政府是他工作几十年的老地方,院子里的办公大楼就是经他的手盖起来的。张秘书是军人出身,老家在老君庙康店村,18岁参军就到了东北,经历过解放战争,到过西藏、新疆,又到西南剿匪几年,靠脚板走过大半个中国,阅历丰富。复员后在政府干后勤,期间到剪刀厂当过一段厂长,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感到吃力,就找领导要求又回到政府当了秘书,直到离休。张秘书公私分明,心胸坦荡。平常坐下和站起,腰板挺直,就连不认识的人看到他,就能断定他当过兵。张秘书离休后又被返聘到政府干了七八年,专门负责公车加油。每辆车每天加几桶汽油,都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得清清楚楚,毫厘不差,熟人、朋友、亲戚从来没有人从他手里加过一点油。张秘书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小李啊,干啥都要认真负责,都需要文化。
我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张秘书工作的时候分了一套两室一厅。他老两口一直没舍得住,还是住在原来一楼的两间阴暗潮湿的瓦房里,在门口搭了个简易房当厨房。有一次我问张秘书:“你年纪也大了,住在公家分给你的套房里,生活多方便啊!”张秘书微笑了一下说:“宁愿心宽,不要屋宽。孩子过年回来了,让他们住。”张张秘书平时话不多,可一聊起他的童年、他的打仗经历、他的工作情况、他的在法国公费留学的博士生孩子时,他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他正直善良的品质、无私淡泊的践行,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我的内心。慢慢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邻居、好朋友。那年端午节前的一天上午,张秘书到门卫室递给我一个小袋子。说:“孩子寄的肉粽子,我和你大娘吃不习惯,你拿回家里都尝尝吧。”我打开袋子一看,里面有两个用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一公斤左右的大粽子,麻绳一道道把芭蕉叶五花大绑,每个肉粽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像半块砖、凉丝丝的如一块冰。回家后上锅蒸透后剥开粽叶,粽子里面内容丰富,有棕米、五花肉、干贝、鱿鱼还有虾米、咸蛋黄等,氤氲着诱人的香味。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和蛋的浓香,还有虾和海味的奇香。总之,我第一次品尝了色味俱全的肉粽子。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和张秘书朝夕相处19年后,2016年他无疾而终。这两年临到粽叶飘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就到超市里买几个瑶柱肉粽子,让海鲜味的肉粽子带着我穿过椰林,到天涯海角捡拾一段远逝的温馨。(汝南县政府 李雪阳 供稿)(审稿:申涛 郭华宾 刘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