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谷文昌同登福建群英会最高英雄榜的杨金海
——《龙江颂》主角党支书原型
作者::杨志明 林忠辉(福建龙海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龙江风格名扬全国,话剧和革命样板戏《龙江颂》风靡神州大地,《龙江颂》主角江水英因此曾经家喻户晓。江水英原型是谁?过去坊间虽然有各种猜测,但有关报纸杂志鲜有人提及,此事一直成谜。近几年随着龙江风格的深入研究,原型谜底终于揭开。2017年《漳州党史通讯》及《漳州党史网》刊登《探析龙江颂主角江水英原型》(作者甘忠国,笔名万重山)一文揭示:《龙江颂》主角江水英的原型是福建省九龙江流域龙海县莲花公社山后大队党支书杨金海。 该文转发后,引发广泛好评,郑厚根等当年事情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纷纷发文点赞。笔者近年来对江水英原型深入探究,从当年的党报党刊中发现《龙江颂》剧中一些著名的唱段,如《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身》《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等等都出自山后大队杨金海的事迹。

(1964年3月6日《福建日报》刊登群英会“英雄辈出”画刊
英模代表人物谷文昌(左一)、杨金海(左二)同框登上“英雄辈出”画刊首幅:这是解放以后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一次群英会,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省长魏金水与谷文昌、杨金海亲切会见的巨幅照片。)
样榜戏《龙江颂》改编创作执笔者余雍和回忆谈到:“龙江大队党支书江水英的原型是党支书、公社党委书记、县委书记等几个人的事迹融合而成的”。在样板戏《龙江颂》演出本定稿之际,《红旗》杂志(1972年第一期)及《人民日报》都发表重大剧评《“龙江风格”万古常青》指出:“《龙》剧多侧面立体化地塑造了江水英的英雄形象”。深入探究《龙江颂》后,发现塑造江水英的英雄形象时,更多借代来自山后大队党支书杨金海的英模事迹(这些事迹都曾刊登于党报党刊上)。还有一些剧情也借代了龙海县委书记刘秉仁、榜山公社党委书记苏海成、莲花公社玉枕大队党支书黄狗屎等人的事迹。“丢卒保车”,淹田救旱的事迹发生在龙海县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剧中龙江大队的主要原型),江水英属“龙江大队”一方的党支书。但杨金海、黄狗屎两位党支书都是莲花公社的,都不在榜山公社;且杨金海领导的山后大队是受旱地区(剧中的“后山”主要原型);属“受援”一方。而刘秉仁、苏海成分别是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两者都不是党支书。如果用“等同法”将他们与剧中龙江大队党支书套对,似乎有不吻合之处。然而文艺创作并非是一一对应的“等同法”,样榜戏《龙江颂》更多釆用的是“借代”方式,把几家优点或缺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塑造。江水英的英雄形象集中了几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杨金海、苏海成、黄狗屎都是1963年度福建省群英会代表(劳模),而且在这次省群英会上,杨金海与谷文昌一起成为全省英模代表人物(谷文昌是龙溪地区唯一被推选作为省群英会代表(劳模)的县委书记)。刘秉仁虽然没有成为省群英会代表(劳模),但是在1964年春的这次省群英会上,龙海县1963年度的成绩也受省委表扬。
样板戏《龙江颂》剧中每一场戏,每一场戏的每一情节,“龙江大队”及江水英的原型是具体的,有变化的。如剧中激流中堵江战斗的龙江大队是现实中的龙海县(组织五个公社万人堵江,其中表现突出、立大功的是玉枕大队),剧中“淹三百、救九万”、“为了抢救加固大坝,献出烧窑的毛草”的主要故事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剧中“龙江大队”是龙海县、榜山公社、及几个先进大队(洋西大队、玉枕大队、山后大队等)的集合体。而“江水英”原型可归纳为:“融合三级书记为一人 借来英模形象增光辉”。样榜戏《龙江颂》剧中故事情节,都可以在当年龙海县现实生活中,逐一找到其事迹与原型。
(一)“龙江大队”及江水英剧中事迹借代来自山后大队及杨金海英模事迹。
第一场“承担重任”台词:“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大队长李志田到各生产队检査生产用肥。 其原型:杨金海从华东、省群英会夺得高产红旗,回乡后,到各生产队检査生产用肥情况的真实事迹(见1963年3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1963年3月20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等等)。杨金海到各生产队检查用肥的同类事迹再次出现在1964年2月25日《福建日报》的《热浪》(编入《龙江英雄谱》)<1>。
第一场“承担重任”大队长李志田台词:“咱大队要夺高产红旗,就靠你们两个小队在这三百亩上打先锋了”。(样板戏《龙江颂》的人物表中,仅提到龙江大队第4生产小队队长阿坚伯、龙江大队第8生产小队队长阿更两个生产小队)。该剧情融合了山后与洋西两方面的事迹。一方面,夺高产红旗打先锋事迹之原型是山后大队夺华东乃至全国高产红旗的最精锐两个生产小队——山后大队第4生产小队(仕兜二队)、山后大队第8生产小队(英地二队)。夺得高产红旗事迹(见1963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1963年2月15日《文汇报》的《更上一层楼》,1963年3月24日《福建日报》的《天外有天》)。保住高产大红旗事迹(见1964年3月5日《福建日报》“赞群英”诗刊《先唱高产再高产》“要想保住大红旗,······干部带头忙生产,奋战一年见成效,夺得高产再高产。” 及1964年4月10日《福建日报》头版全版《登上又一个高峰》介绍山后大队再创造新的高产纪录,等等。另一方面,这两个小队田受淹“丢卒保车” 事迹之原型属于洋西大队中的生产小队。
第二场“丢卒保车”, 中江水英唱段:“几年前这堤外荒滩一片,是咱们用双手开成良田。冒冬雪迎春寒长年苦战,才使这荒滩变成米粮川。”李志田(接唱)“开拓出肥田沃土年年得高产”。原型借代出自山后大队长年苦战抗御海潮与旱涝灾害,年年得高产事迹。(山后大队这些事迹都曾刊登于1963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头版,1963年2月21日《福建日报》的《山后队粮食高产再高产》。事迹详情(含相片)见腾讯新闻及 《漳州史志》2019.1文章《叶飞将军与龙溪地区的粮食生产》。事迹的相片存在龙海档案局:郑厚根的《榜山风格影集》原始相片第43幅。)
第二场“丢卒保车”, 中江水英唱段:“稻浪随风卷,大旱年变大丰年。”上句“稻浪随风卷”出自两首歌颂山后大队的诗歌。其一:“龙海县呀莲花社,一朵红花向阳开,山后队喜讯到处传,亩产水稻一千四百······。九龙江一浪更比一浪高,不尽稻浪滚滚来!”这是原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陈章武1963年写的《山外青山楼上楼——歌颂山后大队》的诗歌。其二:“那翻滚在九龙江边的金色波浪是什么?哦,那是山后大队的水稻。”这是刊登在1963年3月1日《福建日报》文艺副刊上的诗歌,作者俞月亭(原福建省电视台台长)。下句“大旱年变大丰年”出自山后大队事迹。如省委农工部付部长兼农业厅长肖文玉的《访问高产再高产的山后大队》(刊登于1963年8月21日《漳州报》);万瑞仁、徐善后的《山后大队坚持抗旱斗争再创早稻高产纪录》(刊登于1963年第8期的《福建农业》)。1963年8月18日《福建日报》的社论。1964年1月19日《福建日报》的《龙海从大旱大涝中夺得千斤县》等等。
第六场“出外支援” :阿坚伯(强抑怒火)与常富对白台词:“你知道吗?人家水英为了关心社员生活,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带着病泡在秧田里,没日没夜地苦干。她每天半夜起身,······安排集体生产”原型出自1963年《解放日报》、《福建日报》、《漳州报》等党报党刊及文件,赞扬杨金海的英模事迹。如1963年5月龙溪地委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一份印发给各县学习的《杨金海几个事迹》参考文件,其中有一事迹写道:“每天天才麻麻亮,他就下到生产队,巡巡田,看看稻苗。好几次他爱人把冷粥温了又温,还不见回来,有时不免埋怨几句。他总是笑着回答说:‘事情没办妥,吃饭也不安心’。”还有 1963年3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党支部书记杨金海肩挑粪桶上街买粪》,同时发表评论员文章《这个头带得好》,赞扬“杨金海同志这个头带得好!树立了一种好风尚”。1963年5月7日《漳州报》印发学习杨金海带头劳动领导生产的通知,等等。事迹原型也出自1963年在报纸上出现的杨金海泡在秧田里的三张相片。其一,新华社记者杨湘贤拍摄的,为1963年3月20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新闻配发的“杨金海检査秧苗”的大幅照片。其二,1963年4月21日《漳州报》的《闽南春潮》画刊首幅照片“巧绣大地”——杨金海手持秧苗,带领山后大队社员一起插秧的大幅照片。其三,1963年4月23日《漳州报》“好干部好社员 抗旱春耕走在前”栏目“杨金海与老农研究抗旱防咸保苗” 相片。
第六场“出外支援” :阿坚伯赞颂江水英《这样的好书记人人夸不够》的唱段: “她带领群众苦战三千亩,废寝忘食、抱病操劳夺丰收。”真实原型也出自报上刊登的人民群众对莲花公社山后大队党支书杨金海英模事迹的赞扬。如其一:1963年《福建日报》“唱春耕” 栏目中赞扬杨金海的快书《书记买粪》,“说一位书记本姓杨,他领导生产办法多,十里八村有名望。······怪不得莲花社年年都丰产,你这个书记真不稂。有你带头闹积肥,地里怎能不多打粮。不是大娘我夸奖你,······,这个书记就是强。干部当了十多年,土改队的作风至今没忘”(注龙海档案:杨金海参加土改,1951年就被评为功臣,一等模范)。其二:《福建日报》赞扬杨金海诗歌等,“哦, 报纸上登过他的相片, 群英会上听过他发言,······ 认识他的人夸着说“这是我们大队的党支书!”,不认识他的人争着道“他是我们的劳动模范!”。“买粪!买粪!”,听呵, 共产党员自豪的声音。 飘过城镇,飞越田园,在向农业进军的伟大号令中, 它象急促擂动的鼓点, 落在亿万人心间!(该诗作者庄东贤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理事,《福建文学》杂志小说编辑)。
第七场“后山访旱”,江水英台词:“手心手背都是贫下中农的肉,山前山后都是人民公社的田哪!”。台词中的山前山后就是借代出自山后大队的“山前”自然村与“山后自然村”。 杨金海当时讲的原话是“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山前山后都是一家人”。
第八场“闸上风云”:《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身》唱段: “三年前龙江村山洪迸发,暴雨倾盆,田地全淹尽,房被冲毁,人困山顶,危急万分。忽然间红灯闪群情振奋,毛主席派三军救江村。东海上开来了救生快艇,赠馒头送寒衣暖人身心。乡亲们手持馒头热泪滚,毛主席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更比海洋深!更比海洋深!战洪水,后山人不惜牺牲抢担重任,筑长堤,重建龙江村……”。文献资料记载周总理陪同基辛格观看电影《龙江颂》听到江水英这一唱段唱时,感动至当场流泪。
原型来源:1960年6月23日《福建日报》头版全版《暴风雨中的共产主义凯歌——记四面八方支援漳州人民抗击特大洪灾的故事》。唱词后段:是赞杨金海领导山后大队(后山人)在1960年六·九灾害中“让食馒头”给榜山公社的动人事迹,并支援战洪水修长堤的真实事迹。该篇报告文学故事还编入“学文化补充读物”《暴风雨中的共产主义凯歌》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年8月出版(图书馆国家收藏)。事迹写道:馒头送到那些已经断炊的生产队时,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星天、上港两个大队接到馒头以后,马上又分出一半送给榜山公社的灾民。榜山公社社员黄阿环对儿子说:“你今天把这馒头吃下肚子,要一生记住毛主席的恩情和山后大队的义气……”。该事迹被传为佳话,经久不衰。使样榜戏《龙江颂》更加厚重。(当时亲历者龙海县委秘书室助理秘书郑厚根回忆,山后大队“让食馒头”这一事迹成为《龙江颂》该剧情创作的原型来源,郑厚根还对星天、上港两个大队的地名作了注解:星天即新仙街,现解放北居委会;上港即尚港街,现解放西居委会。)
第八场“闸上风云”:江水英与李志田一段十分精彩对白台词,江水英:“志田,抬起头来,看,前面是什么?”李志田 :“咱们的三千亩土地。”江水英:“再往前看。”李志田:“是龙江的巴掌山。”江水英:“你再往前看。”李志田:“看不见了。”江水英:“巴掌山挡住你的双眼!”。江水英对同志思想教育的这些台词的原型事迹,借代出自两处:其一,借代出自于1964年4月24日《福建日报》发表短评的《帮的风格》对山后大队及杨金海的高度赞颂。文中提到:这样的风格,岂是那些眼光短小,胸怀狭窄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立足本地,眼观全局,不仅看到自己,更看到全社、全县、全国以至全世界,以助人为乐,以天下为己任,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的胸怀。” 山后大队已经以其热情无私,帮助别人的先进行动,又为我们树起一个榜样。其二,借代出自于1963年8月15日《漳州报》头版全版“山后大队站得高望得远不断革命高产再领先”套红通栏新闻中杨金海的事迹:山后大队党支书杨金海参加会议回来以后,向全体干部社员传达了华东会议的精神。使大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要学习人家“站在家门口,望见天安门”的先进思想,争取增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
第八场“闸上风云”:江水英《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唱段: “抬起头,挺胸膛,高瞻远瞩向前方。……四海风云胸中装。要看到世界上——多少奴隶未解放,多少穷人遭饥荒,埋葬帝修反,人类得解放。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高高飘扬!”。这是样板戏《龙江颂》中体现江水英最高思想境界的重要的台词。借代出自1970年初杨金海在山后大队决心创双千斤动员大会上说的话:“我们今天吃饱了饭,不能忘记旧社会上讨饭,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劳苦人民沒有解放。我们应当把一犁一锄和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联系起来,为埋葬帝修反增添一分力量······。”后来,实现“双千斤”目标后,该事迹由龙溪地区革委会联通站等联合写成调査报告《路线教育结硕果 粮食亩产超双千——龙海县莲花公社山后大队创高产的调査》刊登于1972年1月16日《福建日报》。
尾声“丰收凯歌” 剧中场景描绘:“夏收季节的早晨,黄澄澄的田野上,葵花朵朵,电柱成行,一片丰收景象。” 尾声事迹是杨金海领导山后大队,在1963年早季及全年都再创高产纪录,并带动龙海夺取千斤县;取得“抗天奏凯歌” 的非凡成就的事实。这一典型事迹场景图片出自:1963年7月27日《漳州报》“抗天奏凯歌”画刊的首幅相片“喜刈黄金稻,开镰传捷报――拍于山后大队”。真实原型也出自1963年8月11日《解放日报》的山后大队《截流抗旱早稻高产》。 福建省农业厅长肖文玉的《访问杨金海同志》(刊登于1963年第8期的《福建农业》)等等。
尾声“丰收凯歌”台词:“我们是龙江大队交公粮来了”。“我们是龙江大队交公粮来了”。 “你们到底那一个是龙江大队”?这一“丰收的后山与龙江大队争交公粮”真实事迹。原型借代山后大队等大队主动为玉枕大队徼交公粮,而玉枕大队却力争自徼公粮的真实故事。事迹出自于《福建日报》1964年2月1日头版——《玉枕舍卒保车 大家以车車保卒 莲花公社各队为玉枕分担征购任务》。
尾声“丰收凯歌” 台词,江水英倡议多缴公粮支援国家的台词:“我建议把其它的粮食作为余粮卖”,后山社员们:“对,对,对!作为余粮卖!”, 江水英:“为国家多作贡献该不该?”,粮管员:“应该,应该。”事实原型借代出自:党报党刊中报道的杨金海在多个场合发表的“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支援工业”倡议<2>, 及喜获大丰收的山后大队等龙海广大农村社队处处体现踊跃交公粮的共产主义风格。
(二)《龙江颂》部分情节中江水英事迹也借代了刘秉仁、苏海成及黄狗屎的事迹。
第二场“丢卒保车”, 台词中体现党支书江水英与大队长李志田为“淹三百、救九万” 之事发生激烈思想斗争。现实生活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党支书与大队长因考虑到堵江后本村部分田地将受淹遭损失,两人思想上都想不通。大队长思想转变转快上,还带了十几条小船参加堵江。因此事实原型:主要借代玉枕大队的事迹,玉枕大队是九龙江中临近出海口的一个小岛,因为九龙江堵江,上游的淡水下不来,海水涌入,玉枕大队二千多亩稻田将因此失收甚至绝收。玉枕大队的党支书黄狗屎赶回玉枕大队召开支委会传达县委堵江决定时,与思想上想不通的大队长徐进德及副大队长蔡臭头发生激烈思想斗争。但经思想教育后玉枕大队提出"先保十万再保二千"的口号,并成为堵江的关键技术力量;为顾全大局做出突出贡献。(见《玉枕人》)。此时“龙江大队”原型为洋西大队及玉枕大队。江水英原型为黄狗屎。而大队长李志田的原型就是洋西大队长郑流涎和玉枕大队长徐进德的融合。
第三场“会战龙江”、第五场“抢险合龙” ,此时“龙江大队” 真实原型为龙海县。即龙海县委组织五个公社联合堵江的情景。在第五场“抢险合龙”《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唱段江水英唱道:“革命豪情盈胸膛。纵然有千难万险来阻挡,为革命,挺身闯,心如铁,志如钢,定叫这巍巍大坝锁龙江。”······江水英(果断地)紧急集合!······。其真实原型为:一个紧急会议在指挥船上召开了,县委书记刘秉仁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县委的决心坚定不移,现在最重要的是时间,再过两天大潮就要来了,我们无论如何要抓紧时机,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江堵起来!”(出自《抗天歌》)。堵江现场最高指挥龙江大队江水英原型为县委书记刘秉仁。
第八场“闸上风云” ,前部分剧情“公字闸前黄国忠、常富唆使龙江大队大队长李志田破坝、关闸断水,阿坚伯为阻止李志田关闸断水两人发生争执,江水英赶到制止李志田关闸,并且最终开足闸门、提高水位加快流速”。其真实原型为:堵江结束隔天淸晨,洋西女社员蔡乌豆发现江水淹了洋西麦田,秧田;她跑进村子惊呼叫唤着,洋西大队社员们赶到堤坝,人群中有人嚷嚷想破坝。榜山公社党委书记苏海成接到洋西大队党支书邱程溪、大队长郑流涎的告急电话后,及时骑自行车赶到现场制止破坝和关闸行为。此时江水英原型为榜山公社党委书记苏海成。“龙江大队”原型为榜山公社。
关于样板戏《龙江颂》主角江水英的原型问题,《人民日报》与《红旗》杂志也下了定语。“江水英这一英雄人物,是我们社会主义戏剧舞台上农村支部书记的艺术典型。她不是一般的农民的典型,而是党和毛主席亲手培育的,在广大贫下中农中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光辉典型。”(见《红旗》杂志(1972年第一期)及《人民日报》的重大剧评《“龙江风挌”万古常青》)。
《龙江颂》是发生于福建省九龙江龙海县的真实故事,江水英的原型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英模。
杨金海是1963年《龙江颂》发生时代,九龙江畔的最主要英模代表人物。
杨金海,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龙海县山后大队的党支书,他率领的山后大队连续多年创造纪录,夺得了1962年华东群英会水稻高产红旗,在1963年春华东群英会上做大会发言;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农业战线英雄模范。在1963年春与1964年春两次省群英会上,杨金海都是大会主席团成员,都作为全省英模的代表人物与省委书记处书记一起在主席台前排就座。都作大会发言介绍水稻高产经验。1966年杨金海做为全国工农业模范代表福建团带队劳模(当时工交团的带队劳模是王进喜、北京团的带队劳模是时传祥),参加国庆观礼受毛主席接见;周总理亲自在中南海为他盖被子。(见《漳州报》)1966年12月11日《毛主席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正如《“龙江风格”万古常青》剧评中指出:“样榜戏《龙江颂》更集中典型事迹”。1963年山后大队及杨金海的英模事迹(本属“后山”一方)几乎都被借代充实到样榜戏《龙江颂》剧中“龙江大队” 江水英事迹中。
上海新华京剧团总结京剧《龙江颂》改编时写道:“这次京剧本的改编成功,是由于编、导、演比前更加深入生活,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英雄故事的缘故”。杨金海为主角原型也是样板戏《龙江颂》剧组深入龙海创作体验的成果,是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英雄人物英雄故事的需要。
《“龙江风格”万古常青》指出:“江水英领着李志田和龙江村群众所奋斗的方向,就是我们党领导着全体劳动人民所奋斗的方向”。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书记、省长,当年亲自领导龙溪地区人民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并创造龙江颂故事的地委书记马兴元,2001年9月7日追忆往事亲笔写下对杨金海的评价:“原山后大队支部书记杨金海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科学种田,争得了全国第一个平均亩产千斤县,叶飞同志都亲临指导参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杨金海对农业工作是有很大贡献的。”
山后大队支部书记杨金海科学种田,领导山后大队屡创高产纪录。
他带头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他肩挑粪桶上街买粪的事迹闻名华东各地。《解放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这个头带得好》赞扬他“树立了一种好风尚”。
他“争取增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的先进思想”;他“立足本地,眼观全局,不仅看到自己,更看到全社、全县、全国以至全世界,以助人为乐,以天下为己任,具有真正革命者胸怀的’帮的风格’”。他“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劳苦人民沒有解放。我们应当把一犁一锄和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联系起来,为埋葬帝修反增添一分力量······。”的思想境界。
当年党报上对上述杨金海事迹的报道赞扬,充分表明:九龙江畔的党支书杨金海领着农村一线干部群众所奋斗的方向,正符合党的要求,符合《龙江颂》的创作本意。杨金海是在那个“以粮为纲”艰苦奋斗的年代,全国成千上万个奋战在农村一线的党支书的缩影及光辉典型。
注释:
<1>1963年3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1963年3月20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等等都记载 “上月底,杨金海开完会一回到家,就到各生产队看看积了多少肥料。一看,积的肥料虽然比往年多了一些,但同今年增产的要求比起来,还差得远。英埭村(山后大队第8生产队)的干部领头到城镇买肥,就积得多,竹(草)尾村的干部沒有去干就积得少……”。
<2>杨金海多次提出的"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支援工业"的倡议,见:杨金海在华东群英会参观工厂的感言(刊登于1963年2月12日《福建日报》的《生动的一课》)。杨金海在全省工农劳模联欢会上代表全省农民兄弟的发言(刊登于1963年2月23日《福建日报》)。杨金海传达华东群英会精神,对山后大队干部群众思想教育时讲的话(刊登于1963年8月15日《漳州报》)等。

作者简介:杨志明,1967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龙海莲花公社(现为海澄镇)山后村。1988年入党,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单位龙海市人大,业余爱好:新中国农业历史题材的研究。

作者简介:林忠辉,笔名林默,福建省龙海,个体美发师,龙海作协会员、诗歌者,作品散登《月港集》《诗选刊》等书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