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父 亲
赵绍振
我的父亲1940年参加革命,1941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生浩然正气始终未泯。
解放战争八路军北撤时,父亲奉党组织命令,留地方发展武装。为从内部瓦解敌人,爷爷以助理员,父亲以文书身份,费尽周折,打入国民党鱼台县伪三区驻崔屯伪军中队据点,宣传革命道路和共产党的政策(据鱼台革命史)。半年后,没费一枪一弹,成功策反伪军中队起义。
之后,八路军挺进大队和起义的伪三中队,编入八路军惠呵支队,再后改编为冀鲁豫十一军分区十五团,1945年10月编入杨得志、苏振华纵队,开赴全国各个战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去,到山东省粮食厅驻徐州办事处工作,1954年在山东省粮食厅基建处负责青岛建仓工程,1957年调入聊城市寿张县任采购站经理。1962年寿张撤县,被调到聊城市高唐县组建棉花厂。1969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退休回家。
此时已11岁的我和7岁的弟弟,才算是真正认识了父亲,1米75的个子。浓眉大眼、身材不胖不瘦,善良和蔼,从不多说话,但说句话就像是砸个坑,铿锵有力。
1977年我高中毕业,很想接父亲的班。提起此事,父亲斩钉截铁的说:“我是国家干部,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他对我说:“要么你去当兵,要么你去务农。”1978年12月,我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公安消防战士,父亲非常欣慰。
父亲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就爱喝茶。每年冬天到来前就买好无烟煤末,打好煤饼,垒起炉子,既能烧水,又能取暖。他对家里的每位客人都平等对待,不卑不亢,即使对晚辈,也是起身倒茶。和我同龄的孩子们都爱听他讲“二十四孝”和“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他说“二十四孝”教育我们人人都应该有孝心;而铁道游击队正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事,他用自己经历过的真实故事教育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父亲还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总理”,恪守清廉,从不用事主的一根烟,一杯酒,必须吃饭时,也只是咸汤泡馍。他倡导的“一家有难百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忧(指丧事),一家有事百家忙(指婚事)”,现已成为我们村红白理事会的会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6年7月的一天,我在单位突然接到弟弟发来“父亲病重速归”的电报,见到时,父亲已是在医院的担架上,弟弟单膝跪地的握住父亲的手,姐姐坐在父亲身边流泪,父亲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这个长子,我跪在父亲跟前痛哭,不断亲吻着父亲的额头,老人家不能讲话,只是两眼闪着泪花……
自我上学起就发誓,长大后好好地孝顺父母亲,结果又怎样呢?除当兵那几年,每月拿出5元钱的津贴邮寄给父亲,没给父亲买过一件衣服,更不知道他老人家穿几码的鞋,就这样村里的人还说我孝顺。可在父亲病重的那个夏天,金乡大街满街都是西瓜,我却没买一块西瓜给父亲吃,更别说买几味好药给父亲用。我真的愧对父亲好多、好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伤痛啊!
这些年来,我最喜欢唱的歌是《父亲》,最动我心的事那句“央求您呀下北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曾让我泪流满面。 亲爱的老爸,我也这样央求: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爸。
假如有来生,仍求来生!

作者简介
赵绍振,济宁市鱼台县人,散文、诗歌见于《都市女报》《法学名家》等。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