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589797346201.]()
第十讲
关于“135不论,246分明”和“拗救”
文/段超美
![3525341ct01.]()
一、关于135不论,246分明
诗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口诀,就是:“135不论,246分明。”既然能够广为流传,那它必定就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和学习。
前面我们说到近体诗有个特点:就是“节奏分明”,因为汉语发音的关系,七言诗其“节奏点”大都落在每句的第2、4、6的位置上(五言诗其“节奏点”落在每句的第2、4、的位置上),所以其平仄必须符合规律而不能变通。即:该平则平而不可用仄,该仄则仄而不可用平;而其它位置(七言诗指1、3、5的位置,五言诗指1、3位置),都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前人总结出这几个位置在保证不出现“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时,其平仄可以灵活使用,即“可平可仄,”这就是“135不论的来历”。也可以这样说“135不论”是有原则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原则就是:在使用“135”不论时,自己一定要观察是否会出现“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这样的病句。如果出现,那么这时“135”也要非论不可了。也就是说:古人总结的这个“135不论”,在少数特定的情况下,也是要论的,这个道理清楚了,我们也就用活了。
对于七言诗,关于135不论可以这样说:1的平仄可以随意,3的平仄只要避开“孤平句”这个格式,也可以随意,5的平仄只要避开“三平尾和三仄尾”同样也是可以灵活使用。
对于五言诗,关于13不论可以这样说:1的平仄只要避开“孤平句”这个格式,可以随意,3的平仄只要避开“三平尾和三仄尾”同样也是可以灵活使用。
而对于“246分明”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那就是: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只要是正格(就是除去拗救句,关于拗救下面会讲),那么在246位置的平仄一定不可以变通。即:该平则平,该仄即仄,不能用错。
例诗大家可以自己整理。
既然这个“135不论,246分明”口诀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就说明它还是有很大用处的,在特定情况下,对学诗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拗救
1、什么是“拗救?”
拗(读音ào,或者niù),意思:不顺(引自新华字典)、出错了。在诗词中,该“平声”时而用成了“仄声”,或者把该“仄声”的地方用写了“平声”,古人把这种不合格律的情况称为“拗句”。“拗句”属于诗词中的病句,既然是“病句”就要想法医治。古人对于“拗句”,常用“救”的方法来弥补。“拗而能救,就不为病”了(引自王力《汉语诗律学》)。这一“病”一“救”,合称“拗救”。
2、拗救的类型
(1)本句自救
上一讲提到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孤平”句中自救,即:五言诗是“一仄三平”自救,七言诗是“三仄五平”自救。这种“拗救”就属于“本句自救。”
上一讲已经详细介绍了五言诗和七言诗如果犯“孤平”的句中自救的方法,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2)特拗句
我们在这里特别讲一种“特拗句,”这种句型在五言诗和七言诗中都经常出现。虽然也是“拗救句”,但已经把它当成一种合律的格式来使用了。把下面这种“约定俗成”的拗救句,称为“特拗句,”它也属于“本句自救。”
在五言句: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里,正格第四个字原本是仄,如果将其改成了平,按照“246分明”原本是不允许的,这种在“节奏点”上出现的“拗”字就是“特拗”,救的方法是将本句的第三个字调整为仄声,即:
平平仄平仄。
同理,相应的七言句正格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个字
原本是仄,如果将其改成了平,按照“246分明”原本也是不允许的,同救五言诗相似,救的方法是将本句的第五个字调整为仄声,即:
仄仄平平仄平仄。
我们把无言和七言的这种“特拗”句式写在一起:
(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的不含括号部分),因为这种句式在古诗中用的比较普遍,我们认为它被看作“(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了。
古人将这种“特拗句”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名曰:“锦鲤翻波”。
由于“锦鲤翻波”这种句式在古诗中运用很多,时间久了,就把它也认同成一种特殊的正格了。
下面我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例诗:
![5f9cf1b9f0154e849ae979f8e4e0ab9b.]()
《五绝·汤圆》
圆球肚囊满,远看像乒乓。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美食常年有,元宵节吃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我们仔细看第一句,原本正格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可是第四个字应该是“仄”,按照“2、4、6分明,五言诗是2、4分明”,第四个字是在“节奏点”
上,不允许用错。而现在不得已用成了平声字“囊”,就成了“拗句”。救的方法就是前面说的,将第三个字由平声改成仄声“肚”,就成了“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式。
即:“圆圆肚囊满”
平平仄平仄
这种本句自救的“特拗句”是允许的。
![d9833224a74a4b9a9132777fa4aec4f9.]()
我们再看一例诗:
五律《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平平仄平仄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我们看第三句,“情人怨遥夜”中,第四字“遥”,平了,拗。所以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怨”相救,形成“平平仄平仄”的句式。
![mmexport1590921731659.]()
我们再举一首七言的例诗:
《七律·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我们看第七句
“借问瘟君欲何往”
仄仄平平仄平仄
中,第六字“何”平了,诗人把第五字用仄声的“欲”相救,形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即:
“借问瘟君欲何往”的特拗句式。
(3)、联中拗救
前面2种说的都是“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拗救”是:出句“拗”了,对句来救。这就是“联中拗救”。特别注意:这种“出句拗了,对句来救”的方法只适合“四句绝句诗”,对于8句律诗没有这么一说,原因是律诗如果用此方法就缺失了律诗的规律性,就不能称为律诗了。
![mmexport1590921708115.]()
我们看一首例诗:
《七绝·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仄仄仄
其正格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现在它的第六个字“十”仄了,本句没法救了,怎么办?诗人通过对句(也就是下一句)来救。
下一句的平仄正格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上一句的第六个字“仄”了,诗人就把下一句(对句)中第五个字(原本是仄)的“仄声”改为平声字“烟”,来通过对句(联中)拗救。
即:多少楼台烟雨中。
同理,相对五言诗,这种句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如果第四个字“仄”了,那么就把下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平字改成“平声”来救句,即:
平平平仄平
![mmexport1589014788779.]()
小结:拗救相当于灭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初学者作诗时尽量要符合格律要求,也就是最好还是尽量采用“正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