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警 察 故 事
情景一(赶着毛驴上坡)
作者 王安德
八七年的时候,我从基层派出所调入市局刑警队,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公安民警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同龄的警察,对我的调动很羡慕。
没过几天,风言风语就传开了"年青娃,不好好在基层锻炼,进到局子想一步登天"。
人们习惯将公安局称为"局子",风凉话煽进我的耳朵,我很纳闷,也很吃惊,我调进"公安局"都五六年了,一直基层工作,如今调到"局内"也是应该的。
我心里很委屈,但我不愿与说闲话的人理论,我只有暗暗的发誓,"等我做下漂亮的事,让你瞧瞧"。
谁都知道,干公安的,漂亮的事,莫过于侦破几起大案要案,才能彰显你的水平,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起大案的成功侦破,让那些瞪干眼的人心服口服,无言可发。
新的刑警队刚组建不久,突然的一天,我记得很清,正是黄河难花生收获的季节,一个急粗报警电话,将"市局"里的领导和所有的侦察员"请"到了北原上的大池埝。
据报案人称,下午天刚差黑的时候,有人在大池埝某村西边的土堆下,发现了一具少女的尸体,凝似杀害致死。
先期赶到的刑警队长蒋立志和指导员吴宝珠等同志,在检察部门的见证下,连夜对发案现场进行细致的勘验。
其它十几名侦察员在乡公安员,派出所民警及乡村干部的协助下,围绕现场对方园十余里的十几个村庄,学校,家户进行先期调查访问,甚至将访问的触角延伸到下峪口矿区。
很快,一条与案件有关的线索传递给蒋立志队长。
据目击者反映,目前正是黄河滩采收花生的季节,滩里,地多,人多,有收花生的,有拣拾花生的,有当地农民,还有更多的是下峪口矿区的家属和休班的工人,下午六点以后,天渐渐黑了下来,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工人,家属都带着采摘,拣拾的花生顺某村坡而上,返回家里,其中有人发现"死者"少女,独自一人,跟在一辆驴车的后边,情况十分可凝"。
唯一的一条线索,报告给坐阵指挥的公安局长。
他们连夜召开有关人员会议,对"第一线索"进行研究,分析,并秘密派人对黄河滩的相关现场进行实地勘查,基本确定了线索的可靠性和价值性。
通过地市刑侦技木专家的共同"会诊",认识这是一起长途尾随受害人,而引发的一起强奸杀人案件。
对此,黄河滩强奸杀人案专案组迅速成立,同时组成了现场勘验组,现场访问组,重点线索核查组,以及疑犯审查组,随着调查访问的不断深入,专案组将全部兵力集中于下峪口,开始了围挠"沟塘子,矿区工人或家属"的地毯式摸排。
七十名专案民警,找分为若干摸排小组,以下峪口煤矿,综合处为重点的摸排工作。
一个意外的收获,基本锁定了一名重点嫌疑人。
连续三天三夜的不间断的逐人逐户模排,公安民警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紧紧围绕"花生,铁耙,钮扣,衣服,拣拾花生"等条件及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收集到各类有效并有关联的价值线索二十多条,由重点线索审核组逐条逐项对号"入座"。
一条由派出所民警摸排的线索记录卡引起了蒋队长的深思,为犯罪嫌疑人画定的十三个特征和条件,"它"完全具备,而且那件可疑的上衣和缺失的钮扣一枚,与现场发现并提取的那枚钮扣十分吻合。
在蒋队长那疲倦的脸上渐渐露出了一丝笑容,三天三夜了,我们终于找了"它"。
"抓人",蒋队长发出第一声号令,此时,已经是午夜零时左右,十二名准备休息的精兵强将,迅速集结下峪口派出所,兵分三路,向综合处沟塘子出发。
沟塘子就是下峪口地区的臭水沟,工矿企业的工人为了儿女,家属有房可住,有"家"而安,就选择了农民弃用的臭水沟,因地为宜,建造了一户又一户的简易棚,作为他们的"家",今晚,我们要去"传讯"的它,就在三号沟塘子的深处。
根据安排,一路民警控制"它"家的崖背上,由我负责,主要监视行动期间"家"中的变化,二路主要控制"它"家门前的出入口,谨防意外发生,三路人员责任重大,主要是深入"它"家,"传讯"其派出所接受调查讯问。
各就各位,寒冷的夜晚,刮来一阵阵冰凉的风,但让我们这些初次上"战场"的"战土"头上冒着热气,手心捏着一把汗,心脏蹦蹦乱跳,我告诉身边的战友"沉住气,别暴露了目标"。
蹦,蹦,蹦,三声敲门声,在这宁静的"臭水沟"是那么的响亮"谁呀!深更半夜的有啥事",里边传来一位女人的声音,"我们是派出所的,是来清查暂住人口",听说是派出所的,简易棚里一瞬间雅却无声,同时又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
"翻墙进去",一位年轻的民警在大家的帮扶上,迅速爬上墙头,跳到院子中,将大门打开,这个闪电般的动作用了不到六十秒。
几位民警冲了进去,将唯一的一间屋门死死地守住。
说话的女人出来了,民警对其进行核查,确认其正是"它"的妻子,"陈某呢?"民警追问,"在屋里睡觉哩",她不慌不忙地回答着,因为,这样的治安大清查,她们每年要遇到几次,早已习以为常。
民警走进内屋,将"它"团团围住,并令其穿好衣服,接受讯问,此时,蒋队长在那位派出所民警的指引下,悄悄地对那几件"物证"进行了反复核对。
"带回派出所",蒋队长长长地出了口气,并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罪犯"它",姓陈,是赶驴上坡的主要人物,当"它"被带走以后,蒋队长采取了以静制动的审讯策略,将"它"凉在那儿,无人理采,只由几位警察学校毕业生严加看管。
臭水沟的垃圾坡上,二位公安民警在蒋队长的安排下,反复地将垃圾抱开,从中寻找那些长短不一的橡胶条,一根,二根,三根……几个小时过去了,抱出了整整九十六条。
事后,我们才知道,那是本案中十分重要的证据之一,也就是这些证据,将"它"送到了断头台。
“它"被带走后,具有十几年刑警工作经验的他,心里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为了防止证据被销毁,他果断地安排刑侦技术人员在"陈"家的屋顶提取了正在凉晒的花生和盛装花生的竹兰兰,还有拣拾花生的铁耙耙,并在衣柜中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一件灰色上衣,经验检查拍照,提取,顺上而下第二枚钮扣明显缺失。
审讯工作在极其"攻坚"的状态下进行,疑犯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一言不发,软硬不吃,专案组认真分析其心理状况,将审讯民警划分为三个审讯组,分别设立主审,副审和记录员,并制订严密的审讯计划和策略,蒋队长称其为"赶着毛驴上坡,一步一步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熬战,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疑犯终于低下了罪恶的头脑。
案发后的第四天,疑犯在下峪口子弟学校操场被刑事拘留。
进入深秋,地处韩城北原的大池埝已进入"秋"的收获季节,作为黄河岸边的农民,此时正忙于收获黄河滩的花生。
这几天,天气十分闷势,下到滩里收的,拣的,玩的人不下万余人,特别是下峪口矿区的工人,家属,子女由于企业停工停产,无事可做,全部拥进了黄河滩,形成人山人海之势。
"它"就是这万余人中的一只色狼。
下午六时过后,"它"提着花生兰兰,带着"满意"的微笑,跟在一辆毛驴车的后边,往塬上走去。
由于路上行人太多,谁也没有过多地注意他,然而,毛驴车上的一位少女倒引起了"的主意。
毛驴车走到塬上的一个村口,停了下来,那少女下了车,继续向西走去。
天渐渐黑了下来,走到这儿,路上的行人变的稀少,"它"紧走几步,二话没说,拉住少女的手,向那堆土圪塔走去。
悲剧发生了,但是,就在那可怕的一瞬间,少女揪下了"它"上衣的一枚钮扣。
这是一件"原汁原味"的刑事案件的侦破案例,它在我的心中"隐藏"了几十年时间,如今,我退了下来,每当夜幕降临,坐在树下纳凉品茶时,过去经手的案件会一幕幕呈限在我的眼前,让我自豪,让我骄傲。
今天,我已进入花甲之间,我将静下心来,将这些案件整编成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生活中的乐趣。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请不要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