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 乡 王 村
山 山
在我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吃饺子,大家都吃醋,就是我不吃醋,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那个味道。

后来,我们家和队里其他几户合伙干起了醋作坊,注册商标是振华牌。至今那个商标娘还保留着。
那时星期天,节假日,我们几个学生经常去干的活路就是刷瓶子,贴商标,淋醋打捆等相对好干的活。
昨天又去了王村醋博物馆,再去闻闻久违的醋香。这个有味道的博物馆,那可是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呢!它整个建筑是用王村特有的耐火砖建成的。我很纳闷,那个序厅就像蒙古包一样,层层耐火砖角度都不同,是怎样磊砌成的呢?顶部正中有玻璃天窗,据介绍,夏天下午时段,光从这窗透过,映在墙上,会出现醋坛子,醋瓶子,醋罐子的形状。让我们感受到好像大自然在与我们对话,天地人合一。只是太阳藏起来一会儿,没能看到这奇异的景像。

上二楼,摸着右手边用米糠做的墙,好奇心驱使我产生疑惑,这里有多少我未知的呢?首先看到的是酒醋同源的宣传画,和扑鼻而来的酸酸的,浓浓的醋香,还是那个老味道! 说起酒醋同源,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杜康发明了酿酒术,可他的儿子有一次在酿酒时失误了,酒酸了,原来发酵时间长了。它味道酸,还有点甜,这就是最初的醋了。
王村,以前曾叫王村峪,北边是长白山脉,南边是泰沂山脉,这里出产的红谷米,成了最初王村醋王村黄酒的原材料。所以这王村醋被称为小米醋的鼻祖。王村也有了山东醋都的美誉。
说完了原材料小米,再来说说盛王村醋的醋坛子,他是一个上下扁状,据说构思灵感在于王村的王字。这个瓶子还有这样一个谚语,说黑妮子,大肚子,猜不方变兔子。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也是醋瓶子的故事,那时候,有一位老大爷挑着这种王村醋瓶在沿街叫卖,那时的街道都是泥巴道,由于天雨路滑,老人家摔倒了,醋瓶都摔烂了,醋当然也都洒了。可是唯独这瓶子的嘴没有摔烂,老大爷无奈地说,八陡镇的瓶子嘴就是好。后来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专门耍嘴皮子,不干实事的人。


在展厅左手边墙上看到了做醋的工序图。我们看到酿造酒,醋用的大麯,它是由小麦制作而成的,在自然培养过程中形成许多益生菌群,是酿造王村醋黄酒的主要原料之一。王村黄酒是用红谷小米经蒸米,加麯,发酵,等工序压制而成,含有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被誉为“液体蛋糕”。


王村醋传统酿造技艺有21道工序呢,精选山地红谷米,经蒸煮,抄缸,拨缸,,淋醋等工艺酿造而成。其中的抄缸和拨缸最呛人,直呛嗓子眼。所以现在记忆尤新。还有灌醋,贴商标,戴胶帽,打捆,这些活都是当年我们这几个学生替补经常干的活。记得还有个场景是踩麯。人们站成一排,都光脚丫,第一个人踩着装满麯的长方木框模具,就是麯坯,等第二个麯坯装满模具,喊一声下,于是众人齐把脚挪地下,向一个方向翻动模具,踩另一面,每个麯坯每个人都踩过,由最后一个人把麯坯从模具中扣出,直到那堆料都踩完。还有糊茬子也是要好几个人光脚踩。当时觉得好笑,刚开始还不好意思脱光脚丫,可是这活不需要技术含量,只能听大人吩咐,光脚踩呗。

再来说说酒醋的老字号,民国时期有毕氏的井泉居,牛家的义盛,和杨家的德诚,三家显赫的老字号。在当时的周村博山,潍县的一一带的老牌的酒楼字号,都到了“非王村醋不用”的地步,可见王村已名声在外。
开门持家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的生活中再也离不开醋。而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争风吃醋,那么这个醋是怎么吃的呢?传说唐太宗赐给宰相房玄龄两个美人,但是房玄龄怕老婆是大家都知道的,怎么办呢,他硬着头皮领回家去了。他老婆一看,生气地把两个美人赶出来了,唐太宗就赐“毒酒”给房玄龄的夫人。让他二选一,领回美人或者喝毒酒,房夫人举起坛子将毒酒喝光了,原来是醋,根本就没有毒,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嫉妒的代名词。醋坛子就是这样打翻的。

王村醋,将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