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香包(散文)
文/杨殿臣
儿时的五月天,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在端午节的时候,戴着妈妈亲手制作的香包,依偎在妈妈的身边,享受着徐徐南风吹来谧人的麦香味儿,心中就有一种踏实、满足和幸福的感觉。
在中原地区的乡下农村,端午节大人孩子都有戴香包的习惯。特别是小孩儿戴香包,说是不容易传染疾病,能够健康成长。因此,妈妈对每年端午节做香包的事儿,特别在意上心,会把早早攒下的红黄蓝白等丝绸布,裁剪成各色图案,逢制成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小袋子,装上晒干的槐籽、荆籽、香花粉和丁香等香材,再系上长长的五彩丝线,挂在胸前香气溢人,煞是神清气爽。仿佛小小的香包过真能够保佑苍生无灾无病似的。妈妈香包做得好看,馨香持久,左邻右舍常有求与妈妈的手艺,妈妈也乐意在闲暇时,为大家服务。

有一年的端午节前,邻队的丰玉趁夜深人静,敲开我家门送来一碗白麦面,一定要叫收下,妈妈不知何意坚辞拒收。丰玉重新走到门外,四下看看没有外人,才又神秘兮兮的关上门,央求妈妈给她做几只香包。原来,丰玉的姐姐在解放前夕,随丈夫定居香港,多年来音信全无,最近才寄信回来知晓下落。当年,她是闻着五月的麦香,戴着香包离开家乡的。睹物思人,就很怀念带着家乡黄土地味道的香包。那年月,谁家有海外关系,可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丑事儿”,所以丰玉才会小心翼翼地遮掩着怕外人知道。妈妈感慨地说:“远近都是亲,骨肉连着筋。同是喝黄河水长大的孩子,她们在外边也不容易啊!”妈妈没有收下丰玉送来当做劳务交换的一碗白麦面,只是很用心地缝制出了一只只绣着富贵、吉祥、平安、如意、思念、和健康等字样的香包,有三角、心形、红叶、柏树等形状的,还有家乡的黄河、洛河、邙山等山川河流图案的。第二年,国家对外政策放宽,丰玉姐姐探亲归来脖子上仍然挂着绣着家乡地坑院图案的香包,稀罕的像宝贝一样。姐姐告诉丰玉,她寄的香包很受人们的喜爱,看到这小小的饰件,就会引发出埋藏在心底的屡屡思乡情愁。姐姐说,这次探亲还想多带一些回去。这一回,妈妈和街邻的婶子大娘们帮助丰玉的姐姐实现了心愿,但是大家并没有收下她付的高额劳务费,而是大方不拒地收下了她赠送的当时在乡下还不曾见过,刷碗刷锅用的钢丝球和钢精炒菜铲等“新玩意儿”。
四十多年过去了,端午戴香包已经成为了往事。但我还是会不断回忆起,那一只只寄托着思念乡情,祈祷祝福红红绿绿的香包,回忆起乡下农村五月由戴香包引发的的一系列有趣事儿。

初夏时节,我受邀到国家4A级景区,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长寿山风情古镇采风。和许多修旧如旧的景区一样,这里古街古道古建筑,传统风情美味小吃布满一街两行。置身其中,给人一种压抑中的喧嚣热闹感觉。倒是顺街飘来一阵阵中草药的奇香异味,让人心头不由一震,有了久违的的陶醉感觉。我不禁闻香而去,来到一家名为“瞾亮香坊”的门店。柜台上,各式融入现代元素的香包、香枕、座垫、坠饰、中国红十字结和虎头枕、虎头鞋、肚兜、花灯、线香等琳琅满目,宛若一个香包世界。
“瞾亮香坊”的主人叫赵海亮,是一个专事香包香料研究的年轻人。
说起香包悠久的历史文化,受祖辈手艺熏陶,16岁就能熟练制作多种香包的赵海亮如数家珍:早在东汉时期,我国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中的“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凄美诗句。到了唐代,洛阳人在传统香包中,加入牡丹花、籽、叶、根等,制作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医用价值的洛阳牡丹香包。清乾隆年间,洛阳进士赵文显在老城开设“文显药号”。根据“病从口入”这一原病理分析,从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入手,对洛阳牡丹香包重新配方,增重原药配比,从而提升人体机能的抵抗力。慕名求医者无数,在洛阳城堪称一绝。作为该药号伙计,巩县竹林赵氏第十二世祖会奇公谙练此种配方。会奇公年老返乡后,又在“文显药号”牡丹香包基础上,添加竹林长寿山的柏籽、丁香、荆籽、甘草等十几味天然香料,把中草药浓郁香味,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调节免疫系统,有效抑制和杀灭体内细菌、病毒和霉菌,从而起到康体驱病避瘟的作用。使这一民间医学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素有“戴个赵家香袋,不怕五虫侵害”之美誉,赵氏牡丹香包代代相传至今。

作为竹林赵氏第十八世香包传人,赵海亮2011年3月在花城洛阳市成立牡丹香包工作室,成批量研制开发“曌亮牡丹香包”,已开始既受到欢迎,使这一几近失传的民间工艺得以传扬。随着名气越来越大,2015年5月,他有注册成立洛阳曌亮牡丹香包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3月份,在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的盛情邀约下,赵海亮回家乡竹林镇发展。这期间,他一边艰苦创业,一边如饥似渴地博览有关香包和香料的各种书册。为把书上的知识与自然实践相印证,他不辞辛劳一次次攀爬在广袤的长寿山间,辨识各类香料物种,不断丰富“曌亮牡丹香包”的药理作用。赵海亮通过潜心学习和研究,对赵氏牡丹香包进行了拔高和创新。目前“曌亮香坊”已开发出香包、车饰、家饰、童饰、文创等更具牡丹香包文化特色、中原地域文化特色,集养生、医疗、观赏、实用为一体的六大医药文化产业品牌,20余种产品。
把传统的牡丹香包做成一个文化品牌,一个民族产业。这一直是赵海亮的创业坚持。赵海亮先后同鲁庄、新中、小关,竹林等4个镇的8个村签约助力脱贫工作,安排就业480人。2019年2月“曌亮牡丹香包”入选郑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2018年4月15日,参加《美丽乡村行展示》活动,亮相中央电视台;2018年11月27日,代表河南省六种非遗参选产品之一,参加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河南非遗走进澳大利亚校园活动”,广受好评。2019年7月参加中联部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河南的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专题宣介会。2019年12月,赵海亮获得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目前,“曌亮牡丹香包”正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瞾亮香坊”产品被指定为河南省、郑州市及巩义市对外接待专用产品。
小香包,大市场。“古老的香包文化艺术,不仅是驱病祈福,传情达意,祝愿美好的饰物,更是承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友谊,链接友情,固邦结友的美丽使者。”赵海亮的话,让人信服。
走出“曌亮香坊”门店,回望原河南省书记侯宗宾题写的“瞾亮香坊”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从字里行间似乎溢流出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涵意,令人久久回味。
作者简介:
杨殿臣,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在政府机关、企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四十年,喜欢阅读,喜欢写作。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