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美文连载《冷落的小山村》(4~5)
四 鱼塘
徐家小郢(包括B庄)共有三个鱼塘:南沟、大沟、西塘沟。
南沟是供A庄东头包括我家′在内的农户养鱼用的。面积八百平方米,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每年春夏之交,鱼苗商骑着自行车,车后横担两个柳条巴斗(用油漆反夏油过,不漏水),装满鱼苗,串村叫卖:“放——鱼——苗”
“放——鱼——苗”。
那年代虽然年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但‘卖鱼苗’和‘卖炕鸡’,政府是允许的。因此,农村各家都喂有鸡、鸭鹅、猪等,以达鸡蛋自给自足和供应公家食品站的目的,同时也抵制了鸡鸭贩子生成的空间。
队长便在这时把三个鱼塘放上鱼苗,卖鱼苗是用铁勺量的,大勺一勺有八百尾,小勺有五百尾(自然是估计数)。看着一勺勺的鱼苗经鱼苗商的手缓缓倒进塘内,我和小伙伴们心里暗自高兴:过年又不用花钱买鱼吃喽!,然后满寨子传播新闻。
南沟南沿是通向‘敬德桥’的斜路,塘边有一株我家的皂角树,干粗三尺,一丈来高的主干上分成三枝大桠向上撑起一把大伞遮住炎炎烈日,嫩黄茂密的小叶间垂挂着青青的尺许来长的皂角。童少年时代的午后,我经常在它下面看马浪(一种长不大的鱼,青背、白肚、圆身、肉肥)戏水、与青鲢抢食。
夏秋的早晨,塘鱼起浮,一片片、一排排,不停的喝水 前游,少年的我总是纳闷,小小的鱼持续喝水,怎么不见肚子鼓起,真是“只见鱼喝水,不知那筛漏”。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鱼群渐渐布满鱼堆。
如今,皂角树早已在单干后不久随着沟沿的崩塌而倒下。
最令我兴奋的是年关逮大沟的鱼(供两庄养鱼) , 塘大水深鱼也大。面积三千平方米,南北长两百米,宽十多米,南头接纳小山西坡的山洪,北头接小山北坡的山洪。
逢年过节捕鱼,两庄的男人们穿上鱼衣,划着木排,一人站在排前两手拎网,木排先在塘中划上几趟,瞅准鱼窝,抛开鱼网向塘中一撤“哗啦”一声水响,鱼网溅起一片水花,接着网手慢慢抖动网绳,让鱼儿往网中心跑,稍停,慢慢收拢网绳,边收拢边抖绳,少顷,鱼儿随网浮出水面,这时,大大小小的鱼也感到危险降临,四处乱窜,终于,第一网鱼提上木排,大伙满脸兴奋的一起向岸上撂鱼,岸上的人同时爆发出一阵喜悦的拾鱼渲闹声。接着,第二、第三网陆续拽上木排,不到半天两岸便打捞了几堆鲜鱼,每尾鱼多在六、七斤以上,它们多半气极败坏的摔着自己的身子,有几条陈年鱼竞有十几斤,我和小伙伴们更是高头的手舞足蹈,时不时的弯腰摸摸大鱼,一不小心便被鱼尾打倒在地,狼狈的一身泥水,哄起一阵笑声。
除夕的晚上,父母拣盘子能盛下的鲢鱼作凫水鱼,大沟的鱼多是淹制、晾干供年后吃。
五 南园
大沟北头离地平面1米处有一孔小石桥,孔直经一米许。山洪爆发时,大沟水超过桥洞向北排出,流过六米后经几块表面已发黑的大石块往下一栽便流入我家的小鱼塘,经十米的塘面平静后向西一折入浅溪缓缓流去。溪底粗砂碎石,水清鱼小,泥鳅,蚂虾经年不断。
小塘的外沿(东沿)隔五米宽的路面就是古井,井北十米处过敬德桥便是向东通往平阿山的七米大道。桥与井之间是向西通往五岔路的大道,浅溪与小鱼塘内侧是我家的果树园(半亩)——南园。
在我初记事时,南园早已过了鼎盛期,尽管如此,它仍是附近几个村庄最负盛名的果园。那时,南园最多的果树是毛桃,二月开花,麦后桃子才能成熟,由于成熟迟,积累的营养多,比早上市的大结桃甜。不仅如此,毛桃枝和桃核还是缨儿就医路途必拿的避邪之物…————这习俗是不是迷信,咱不去追究。几十株不满尺粗的主干托起一片虬枝,犹如一把把绿花伞,葱葱簇簇,叶绿花红,也有几棵大结桃,麦前便可成熟。每天放学,我首先要到园中溜一阵,看看桃子结了多少,青杏有叶子大了没有。
最早成熟的杏子是独立于园中间的那棵麦黄杏,小满前后,杏子已黄,似小鸡蛋般大,纯黄色的果子点缀在高高的绿叶之间,远远望去,馋的我口流酸水。
收麦过后,晚杏、大荷包杏、杏梅、楂子次第成熟,一直到秋后柿子金黄,数月之间,果子不断。
每年二月,各种果树相继花开,将近一月,水红、洁白、粉色的花朵共放一园,构成一幅大同前奏桃园图。
我曾经问父亲:“大大,南园的各种果子一年能卖多少钱?”
“没卖过。除供自家吃外,任过路人摘吃”
“任人摘吃?”
“对,谁摘吃都行。”父亲重复道:“你看咱家南园的果树从来不要人看护。”
——这也许是南园能从解放前爷爷的手里能得以传承到现在的原因!
爷爷是民国时期的保长,乐善好施,为众凭心办事。沧海桑田古山寨,繁荣追溯惜近衰!
作者简介

徐思成,网名余志,1964年出生,皖,怀远县唐集镇山西小郢徐庄人,现住唐集镇唐怀路世纪家园小区二栋三单元601室,诗词吾爱网会员,大中华诗协会员,近几年诗词多见于吾爱网及大中华诗词论坛。2008年春在《华东知音》发麦散文处女作《一种情》电话18757735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