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美文连载《冷落的小山村》(2)
二 候鸟
春入二月,小燕子首先从遥远的南方回来。
我家老屋住着两对燕子夫妻,褐色的泥巢垒在中堂之上的第三道木梁上。小燕子最尊守主人家的生活秩序。巢垒在这里,泥土即不会掉在家堂上也不会掉到饭卓上。实际上泥土极少会掉下。
初回家门,燕子从门上坎的汽眼(方洞,祖辈们为方便燕子在锁门时出进有意留下来的)一剪而入,落在近灶台的横梁上,“叽哩,呱啦”,“叽叽喳喳”的向烧饭的主人打招呼,母亲便微笑着抬头,向小燕子和我们说:“小燕子又回来了,没几日冷天了。”燕子看到母亲的回应后,才飞到巢里检查‘住处”,休息片刻后,一个俯冲,双双从门飞出去了——开始一年的正常生活:补巢,烰卵、传宗接代。
如今,老屋也随整个寨子坍塌了,剩下残缺的空墙和几根坚持着未栽下去的木梁。触目是根的苍凉。
我那无家可归的燕子何时不知了去向?!
立夏刚过,侯鸟来齐,这是一年之中百鸟最欢快的季节,一些稀有鸟儿相继来到,加上原有的留鸟,整天欢闹穿行于翠林之中,真是百鸟大会师了。
每天黎明前,勤劳的黑厉官便“嗒啾,嗒啾”“嘚”,“嗒啾”,“嘚”的满山寨鸣叫,声音清脆,划破夜幕,催促农民早起整场,修农具,作午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农民们也抓紧把高粱、山芋中耕(锄草一篇),以防收种阶段荒田。黄鹂公、催麦虫也参与催收打鸣。那年月,荒春缺粮,劳动人民听到侯鸟催麦都非常感动。
“ 黑厉官 ” 浑身漆黑,从头到尾无一杂毛,眼睛如豆,黑中透电,敏捷机警。黄鹂公,凤头,尾似野鸡,稍短,身形较野鸡略小。全身准黄色的滑羽,间杂几根褐色羽毛,极象传说中的凤,鸣声婉啭:“呴哩呴哩”“呴呴”,“逮到我就不活了”,
“嘀溜溜。”
父母交待我和弟弟(思广):“黄鹂公、黑厉官都是神鸟,上天派他们下来为农民催麦子,提醒人民不误农时,种好庄稼”
“你们小孩孑不要逮他。”
我记住父母的话,从小擅长爬树的我也从未捕过他们。
收麦前后,队长每天都被黑厉官早早叫起,从村子东头吹响哨子,一路向西:“社员们,起床了”
“妇女、姊妹们割西北田的麦子,劳动力早早吃饭,备车拉麦,徐三、徐二套牛梨大地菜茬”
…………
很快,全寨沸腾了,男工女妇,各操农具,紧跟“农业学大寨”的步伐,健步走向田野,开始了一天热火朝天的劳动。
三 山洪
夏季山洪频发,明龙山上的大水顺着千百年前冲开的山涧莽腾而下,到小山脚下分成几股溪流;南边两股经B庄北头流入庄西五十米处的大沟(大鱼塘);北面几股汇入小山脚下的石塘沿(不知是哪辈先人开出的大石塘,底面如场,深近丈,面积约五百平方米,上沿至塘底长满翠绿的扒埂草,或许是先人为缓解山洪而为之)沉淀泥砂后经塘边的小潭缓缓流入贯穿全寨的那条大山涧。
晴天的日子,我和小伙伴们常到小潭洗澡,玩水。
大雨初停,年青人纷纷到山涧里用碎石泥砂拦小坝捕鱼,工具是粪机、初网。妇女姑娘们便把换掉的湿衣服端到山脚下的小溪冲洗(初洪过后缓流的溪水清可见溪底之砂),这边几个,那潭几人,说说笑笑,棒声不绝。大雨初停山寨闹,溪边一片捣衣声。
作者简介

徐思成,网名余志,1964年出生,皖,怀远县唐集镇山西小郢徐庄人,现住唐集镇唐怀路世纪家园小区二栋三单元601室,诗词吾爱网会员,大中华诗协会员,近几年诗词多见于吾爱网及大中华诗词论坛。2008年春在《华东知音》发麦散文处女作《一种情》电话18757735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