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为邻
(1)
对岸河堤路上新开了一个书吧,环境不错。立秋后我常去。
常去书吧,倒不是我多迷有仪式感的读书法,而是因为那书吧近邻着三片荷塘的缘故。

“荷(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谁又不喜欢呢?

我爱荷花,也爱拍照。花开的时候,年年都去。

有时候我一个人去,有时候是跟朋友一起去。若是傍晚会选择步行,若是大早上就一路跑着去。

出了门沿河堤路走,步行约半个小时,跑步则只需十多分钟到达人行桥。桥下水草丰茂,肉眼可见小鱼游动,成群的野鸭和数十只黑嘴,黄嘴的白鹭前来觅食休憩玩耍,几株散淡的荷花荷叶点缀其间。站在人行桥上,掏出手机随便拍几下就是一幅幅天然的水墨丹青画。

过了人行桥往下看,有通向河边的石阶,踩完石阶移步至河边就离三片荷塘不远了。书吧就背靠最东边的一片荷塘而建。

往年六月初至八月底是荷塘最热闹的时候。今年却因为修改河道,清理了大面积河床,大部分莲藕被挖了出来。

三片荷塘只有一片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照常六月里“小荷才露尖尖角",七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到了八月虽无“接天莲叶无穷碧”倒也有着几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象。算得上花繁叶茂,却也只开一种红荷,比粉色略深,较紫色偏淡。

香风袭来,一色的花红,一色的叶绿。不得不说,人是会产生视觉疲劳的,总觉得少了点色彩。

可谁能想得到呢!七月底荷塘迎来了雨季,另外两片几近荒废了的荷塘,之前断了水,也没有人打理,塘边荒草长到两尺多高,几场雨过后才仿佛醒过来似的,争先恐后冒出一片片喜人的嫩芽,没几天嫩芽长成新叶,新叶下面又伸出细长的柄。

中间没有根茎的地方晚几天后竟也铺开一团一团,小小的,油亮亮的圆叶子来。叶子长大了挨挨挤挤的并靠在一起,仔细瞧每一枚叶片上都有一个三角形的缺口。

嗬,原来是老大一片睡莲呀,几乎把荷塘中心给填满喽。

这样的惊喜,书吧老板不比游人晚发现。于是,飞速请人从河道里接通几根有着成年人两只胳膊粗的橡皮管子,不分昼夜,一直灌溉。两片干涸的河塘得到了适时的给补,这才重新活了过来。

转眼到了九月,本该是“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的时候,喝饱水的两片塘子已然缓过劲来,感恩报德似的,全然使出浑身力气奉献出一朵朵粉的,白的,黄的,紫色的大花朵来,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比七八月里那塘红荷开得要明丽,惊艳,妩媚动人得多。

不待“池塘一夜秋风冷”,塘子中间的那些睡莲又次第开放了。每过一两个晚上就会冒出几朵新的花苞,近贴着水面,如伏天偷偷溜下河的小毛头,只露出湿漉漉的脑门和两只乌溜溜的眼珠子盯着你看,就那么一看,轻易地撩拨着你的心和眼。完全绽放了的,粉的似小媳妇儿,悄悄抹了胭脂粉才肯出来见人,又一番羞答答的样子;红的正襟危坐,端庄迷人似大家闺秀;白的如婴儿的脸,胖乎乎,肉嘟嘟,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还有黄的,只三两朵,半掩在肥绿的叶子底下,就宛在水中央,离人最远,怯生生的,像做了错事的小姑娘。

即便是立秋后,早晚的凉风夹带着几分寒气,荷塘却也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早开的那一塘虽已“吹散芰荷红玉影”,但还不至于三片塘子全是“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了。或许是因祸得福,也或许是天意如此,才有了这种机缘巧合使得今年的花期延长了,倒真真是给常去河边的诸位有闲人士饱了眼福了。
说到底我是个坐不住的人。通常观赏完荷塘我才会去书吧里小坐一会儿。然今年迈向荷塘的脚步要勤快一些,也多是因为有了这个书吧的缘故。

(2)
去荷塘的次数多了,免不了遇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就说说那俩老头吧。
一个矮胖,一个高瘦,常扛了长把的专业相机来,每次都比我早到。两位老头都挺有趣,有时我正在专心拍照,他们在身后喊“喂,姑娘,你身子再侧一下,背挺直",“对,头发再甩过来点",“嗯,好,就这样。"每遇到这样的时刻,我都哭笑不得。且当我反应过来时,也由不得我了,丑不丑的,已经成为人家镜头里的底片了。
当然,也算不得偷拍,毕竟人家还那样坦坦荡荡的知会了我一声呢,虽然没有事先询问过我同不同意。
俩老头还很热心,时不时走过来指点我一下。一个告诉我拍照应该怎样去选角度,另一个给我看他蹲守了大半天才拍摄到的一组翠鸟衔鱼图。但他们俩却并不互相搭话,一个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连忙把头扭向别处去,或者赶紧走开。
但凭直觉,我发现他们两个好像并不陌生的样子。却也只是好奇,又猜不出来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忽然,有一天他们俩在吵架,刚好被我撞上了。
原来是因为拍完照片该不该后期修图的事儿起了争执。一个说能拍出好图才显真水平,一个说修了后的图才叫艺术。小学生似的,争得脸红脖子粗,后来又谁也不理谁了。矮胖的老头儿撅起了嘴巴,高瘦的老头儿板着一张面孔,两个人朝着相反的方向离开了。我在心里面大声偷笑起来,心想这样两个喜欢发现美,那么热爱生活的人,拍个照片么,也还能惹出事端来。
后来,我才得知原来那俩老头儿都加入了摄影群,同在一个圈里,但不属于一个帮派。唉,这大概又是人们常说的同行相轻罢。
有一回,我就听见几个跳广场舞的老大妈站在荷塘边上大谈什么圈子文化,说同一个小区里都分几个帮派呢。年轻人分成组,老年人分成组,老年人同老年人跳不到一起,再分成组。又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合群就说你自视清高,目中无人;太合群了又说你拉帮结派,相互吹捧。嗨,要我说,管它哪个圈子呢,若能多看见自己短处,多学习别人长处,共同进步该有多好。
就像这今年的三片荷塘,虽说是因祸得福,也确是你追我赶,互补了短缺,使常住水边的我们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了,不是么?
作者简介:
阿晴(笔名),王晓亭,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平台签约作家,特约作家,喜欢散文,诗歌,短小说。有作品发报刊,杂志,有散文作品获一八年年度优秀奖,纪实类文学获一九年年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