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桑花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静如星辰
《格桑花开》是部队作家空也静的诗集,它描述的是诗人在青海玉树进行灾后重建时的真实心理感受。在看书的时候,为了加深理解,我对每首诗都做了注解,所以,对这本诗集印象深刻。
《格桑花开》是诗人刚来玉树时写的。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2013年,一纸调令把刚回家乡不久的空也静调往玉树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当诗人背负着沉重的乡情和难以割舍的思念来到玉树之后,这里的环境给了他极大的考验和磨练。再加上又是灾后重建,到处都是废墟,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荒凉的土地都和家乡截然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里的一景一物都能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一朵花、一块石头、一片云、一只羊、一盏酥油灯、一缕炊烟,甚至一只蚂蚁、一个空酒瓶都成了诗人描述的对象,从侧面也反映了诗人在远离家乡后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在玉树,诗人心里承受得太多,一方面是玉树这个苦难的地方让人心痛不已,另一方面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也让诗人倍感煎熬。面对广袤的群山和草原,人烟稀少、空旷而寂寥,再加上心灵的寂寞和孤独,让诗人有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于是灵感喷涌而出,创作出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
诗人在《独自远行》里写到:“我只能松开往事的手,揣一把风尘独自远行”,这是诗人在接到命令之后的有感而发,无论心里是多么的不舍,也只能松手离开家乡,一个人默默地去往遥远的地方赴任。短短的两句话,把诗人的恋恋不舍以及复杂的心情都描述得淋漓尽致。
诗人来到玉树之后,见到的都是满目疮痍。“这个小得稍一走神,就会疏忽的小城,像一把折断的柳枝,从此斜插向我的心坎”,诗人对玉树的现状充满了心痛之感。以至于“我抬起的脚总不敢轻易放下,生怕惊扰了沉睡的灵魂”。这句话令人感动,如果不是心有柔软,不是有大爱之心,诗人也不会对玉树的死难同胞如此敬畏和难过。
除了对玉树的心理感受描述之外,还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玉树的天蓝得不能再蓝,草原辽阔而神秘,你很难猜透一只鹰的向往”,这是诗人对草原的纯净和辽阔发出的由衷赞叹,眼望蓝天,天蓝得让人揪心,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伸出的手掌生怕轻轻一攥,就会捏出一片海。这时候一只鹰飞过,它只是不小心撒在画纸上的一滴墨,形象地描绘了天蓝得一尘不染,而这只鹰在浩瀚的蓝天上飞翔,你却不知道它的目标何处,向往何方。
离开家乡久了,难免会思念故乡。在这本诗集里,思念家乡的篇幅几乎占了一半。诗人的思念也和常人不同,比如“多想叠起一片月光,卷起一条小路,带走隐藏在草丛中的虫的鸣叫,开在枝头的丁香花”,这种诗意的思乡之情,很容易打动人心,诗人幻想着能叠起一片月光,把家乡的小路、草丛里秋虫的鸣叫和开在枝头的丁香花卷起来带走,没有一个“想”字,却比直白的想象显得更强烈,这就是诗人的一贯手法,也是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欣赏的是诗人在后记里的一段话:这里草原连着草原、雪山紧咬着雪山;有鳞次栉比的寺院、成群成对的牛羊、大片大片的格桑花;富饶的江水流淌着、彩色的经幡低吟着、清亮的民歌高唱着、飘逸的舞蹈穿越着、虔诚的心灵守护着。一连串自然、流畅的描写,把玉树灿烂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描绘得经络分明,让人对青海玉树的每一朵盛开的花、一只放生的羊、一片飘走的云、一块写满经文的石头都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和向往。
正是这种独有的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就了诗人的文字,也让读者深刻地了解了玉树各族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诗人站在三江源头,倾听着来自天籁的声音,在遥远的呼声召唤下,重新审视着生与死、得与失、爱与恨,用最真实的心态,演绎着自己酸甜苦辣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