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麦香
因事路经乡村,从车窗外飘进一阵似曾相识的香气,寻味望过去,一辆手扶拖拉机载着满满一车新收割的小麦在前面,哦!原来是麦香,又到麦收季节了,那混合着泥土气息的麦香,好熟悉麦香,久违了的麦香,儿时对麦收时节的记忆又一幕幕清晰起来。

(1)麦浪滚滚
那时,夏季作文中“麦浪滚滚”这一词语点击率最高,一到麦熟季节,走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金黄金黄望不到边的麦田,一阵风吹过来,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高低起伏,粗壮的桔杆上挑着蓬乍乍的穗头,熟得那么欢畅,深沉,像黄金铸就的排珠,像无边的金色的海,唯有麦浪滚滚是形容那气势最佳的词汇,把麦田之广袤、丰收之景象、农民之欢乐都形象的表达出来。

(2)汗滴麦下土
每到五月底六月初,就是我们沂蒙大地麦收季节,那时农村是放麦假的,每年过了六一,就要放假收麦,所以那时对六一儿童节的感情怪怪的的,喜忧参半,喜的是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可以到全镇庆祝大会去领奖状,看节目,忧的是过了六一就得回家收麦,想起火辣辣的太阳下,刺啦啦的麦芒,被麦灰染黑的手和脸,汗水在黑黑的脸上冲出几股小溪,那份愁真的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但是愁归愁,看到父亲因丰收掩映不住的欣喜,跟随他走进麦田,一旦挥镰开割,先前的担忧也被被烈日晒干,被热风吹走,任挥汗如雨,任一脸蒙尘,当一垄麦子割到头,直一直腰,用袖子擦擦辣眼的汗水,一阵凉风过来,那时心里一阵清爽,感叹“好舒服啊”。由此,多年来我就想,人的幸福感,得看用什么样的心态,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去体验。

(3)期待麦场餐
还没有实行承包到户的时候,麦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完成,一到割麦子,打麦场的时候,为了不来回去家里吃饭耽误时间,中午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体在生产队麦场就餐,那时每天放了白糖绿豆汤是平时喝不到的高档饮料,天天有馒头、锅饼吃,每顿都有漂着猪油的大锅菜,偶尔还有漂着三五块薄肉片的全猪汤,这些对平时很少吃上白面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饕餮大餐。一到开饭时刻,大人都去干活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是每家的代表,拿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泥瓦盆、罐等容器,围在临时架起的几个“十人大锅”周围,等待炊事员二大爷领着炊事员按照各家人口多少盛饭打菜。尽管饭菜不是很充足,但是饭不足汤来补,绿豆汤管够,大人再偏爱一点,一个个都吃的肚皮圆溜溜的。
还有那时的原生态烧烤,拽一把还没有完全熟透的麦穗放在火上烤着吃,好香好香的烤麦穗,吃的嘴角像是长了胡子,不小心再脸上抹一把,几个小伙伴互相看着笑的前仰后合直不起腰。现在顿顿吃的比原来丰盛好多倍,但是却再也找不到那时美味拉馋的感觉。

(4)欢乐打麦场
记忆中最初的集体打麦场有三四亩地那么大,到了麦收时候,用碌碡反复滚压的平整光滑,一到夕阳西下,火红的彩霞布满西天,打麦场上的麦堆、麦秸垛、忙碌的人们,都像是穿上了金装,上上下下金洒洒的。一群小伙伴光着脚丫在麦场上尽情追逐嬉闹,当光脚走在摊开的新打出的麦粒上,硌的脚痒痒的麻麻的;几个人在高高的麦垛中间捉迷藏,玩攻山头的游戏,或者把麦秸垛掏一个洞,在里面说悄悄话,有时竟然在里面睡着了。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疯窜一天累了,等待打夜场的大人一起回家的时候,就抱一堆麦秸当枕头,躺在还带着太阳温度的场地上,任爽爽的晚风吹拂,仰望天空,月朗星稀,看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彩里穿行,任充满想象的思绪随意飘荡,猜测天有多高,月亮有多大,嫦娥、牛郎、织女、天上的小孩子在干啥?想象大山外面的世界,越想越有走出去看看的冲动。
现在,经济效益原因,麦地都被高楼大厦和各种树木代替,打麦场也都挪到门前水泥地上,麦收都是机械化,麦收已没有了原来忙碌紧张的气氛,但混着泥土气息的麦香依然很亲近,童年时期麦香时节的快乐,那种浓浓的节日感觉,是一生抹不去的烙印,也是自己一生任何时候充满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