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作协都市头条

文/朱艳红
高天岩位于武功山南麓,在江西莲花县的北面,高洲乡境内,是赣江支流莲江的发源地,海拔一千二百余米,因“山形隐雾擎天,岩复崭绝高悬”而得名。
很久以前,大概在我年少时,曾听我的一位嫁到坊楼乡甘家村的叔伯姨姨讲,霜降摘完茶籽后,她和村里的农妇们一起去高天岩打毛栗:半夜三更起床,翻山越岭,到高天岩天才刚刚亮。高天岩上的毛栗树真多,一整座山都是。将已开裂并露出褐色果实的一个个青黄色带刺毛栗球从树上剪下来,放进摘茶籽用的宽背蒌里,满了,蹲在空地上将里面的毛栗子一颗颗从毛栗球中挑出来。背蒌空了,接着又去剪毛栗球……一天下来,可以捡三四斗(量米的用具)毛栗子。
在我们村庄后面的高山上,偶尔也能看到几颗毛栗树。每年霜降时节上山摘茶籽时,学校就会放农假,嘴馋的我们跟着大人一起上山,看到路边上的毛栗树便一拥而上,摘下青色的如小刺猬般的毛栗球后,小心地捏着,用石头将其外壳敲破,然后找到藏在里面挤挤挨挨的几粒蚕豆般大的毛栗子,剥开外皮放入嘴中嚼,栗子的清香甜味,顿时让人唇齿生香。
那时的我就想,何时我也能见见这样一座天高皇帝远,而且四处都长满毛栗树的山呀?

就在最近的几年,有一次,爱人单位组织职工到高天岩爬山,让我再次想起高天岩上满山的毛栗树。后来,我问他,高天岩是不是很远,很难爬啊?他回答,也不是很难。将车开上山,放在附近一条村道的山脚下,然后徒步上去,一个多小时便到。此后,我对高天岩的向往更是有增无减。
暮春时节,与家人以及文艺评论李老师夫妇相约去高天岩爬山。到达高洲乡之后,女儿开启了导航,车子按导航指引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山而行,在高天岩山脚下转了大半圈,我的头都被转晕了,爱人还是没能找到那条他们以前上山走过的路。李老师的爱人冯老师说,这条路可以去闪石。他是闪石乡人,多年前曾走过这条路,只不过,以前的土路现在改造升级成了水泥路。
山路上,在一栋农舍前,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本地老乡,说,这里有好多条路都可通往高天岩,但严家到黄沙村那条道比较适合爬山。听到黄沙村这个地名,爱人这才想起来,他们上次就是走的那里。黄沙村我之前也曾去过两次,但每次都是因为晕车的缘故,上山时我基本上都是闭目养神,现在想起来,隐约中记得有人曾提过,从那里是可以去高天岩的。

车子下山后,走严家村方向再次上山。过村庄一会儿,便看到路边上有个很大的指示牌上面写着:高天岩森林保护区,这下总算走对路了。车子又在山上盘旋一阵,不久,停在通往黄沙村的村道路边。这时,路的两边已经停放了好多辆小车,看样子,春天到这里来爬山的人还真不少。
从右边一条宽宽的黄泥土路上去,一路上,两边都是茂密而高大的竹林。刚好是春笋勃发时节,我们一边往山上走,双眼一刻也没闲着,就像雷达般,扫视着竹林中破土而出的竹笋。找到了一个,发现已被砍掉;又找到了一个,也被砍掉了……按理说,竹笋一般是用锄头挖,深埋在泥土里的那节更嫩,也更好吃些。刚开始我还在想:山里人真怪,见到竹笋怎么直接用刀在地上砍。到后来,看到沿路都是这种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突然想起,之前我们在通往闪石的那条道路上,看到有村民用摩托车驮着几蛇皮袋的竹笋下山。心里不禁感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连淳朴的山里人做事的风格也变了,变得这么简单粗暴,不求效果,只讲效率。
一路上,不时遇到从山上匆匆忙忙开下来的小车,或许车上的人是直接上山看风景的吧。找竹笋的同时,我又想找找山上的野果树,可到处是竹林,根本就没见到其他的杂树。记得,不久前我们一家人去本县坊楼的牛鼻山看杜鹃花时,发现山上有我们本地人称为鱼鳞子、树茄子等野果树。奇怪的是,就连我最初心心念念想见的毛栗树,一颗也没看到,不是说高天岩有满山的毛栗树呀,我怎么没见到呢?

在路边上,我倒是见到过,童年时割来喂猪的像车前草之类的猪草。冯老师却告诉我们这些是草药,这种可以消炎,那种可以止血……。没想到,物理老师还还这么博学,竟然认识中药材,原来他以前喜欢看中草药方面的书籍。转眼间,我又想:怪不得,以前吃猪草的猪肉格外地鲜。我们现在常说饮食要均衡,注重食补,那时的猪天天吃各类猪草,不是在不自觉中食补了吗!
沿路一直朝前走。不知弯过多少个弯,爬过多少个坡,绕过多少座山,还迎面遇到一些认识或不认识下山的游客。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寂静的竹林中突然人声鼎沸起来,再拐过一个弯,终于到了高天岩山顶了。
山上一块平地上有两座寺庙,一座供奉着观音,另一座供奉着我叫不名的菩萨,靠里面还有一栋二层的民舍。两座寺庙从里至外都极其简朴,要不是门楣上有寺庙的名称,会误以为是栋普通的一层民用砖瓦房。说实话,我以前外出旅行也曾到过不少庙宇,一般从里到外都是金壁辉煌的那种。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庙宇呢,不管其外在装修如何,只要有灵念的佛就行。深山里,烟雾袅袅的香火中,信男信女们神情庄重地在菩萨前虔诚地跪拜,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看破凡间尘事的菩萨,一面倾听着他们的心声,一面仿佛在劝诫大家:人生苦短,慈悲为怀,菩萨前,寺庙中无比安宁。
寺庙前面的一块平地上还停放着几辆小车,男男女女的有不少人在民舍中进进出出。这时,才知道原来山上还有厨房,可以自己带菜上来做,也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订餐。可能是因为人烟较旺,食物残余过多的缘故,导致附近一带有不少四处乱飞的叫不出名的黑色虫子,一不小心,甚至还会窜到你的颈脖子里去,让人防不胜防。

从这里往前走,是一条石板小道。山势陡峭,上面是个葳蕤的小树林,或许是这里的土层薄,树枝的枝干大概只有小拇指粗。四五个孩童蹦蹦跳跳着从山上下来,站在道边的少妇,身边放着一把比韮菜叶子要宽,根部结着一颗颗椭圆状,大小如花生米粗的绿色植物。我们说是麦冬,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说上面还有很多。树林中隐约看到还有一男的,提了个蛇皮袋,手中拿把小锄头,看样子,他们是有备而来。女人操萍乡口音解释道,在挖泡酒用的的草药。树林中这种类似麦冬的绿色植物果然很多,我也顺便拔了一小把。
大约十几分钟,向右拐就到了一座山峰,上面豁然开朗,突兀地呈现出一片青白色的山崖,一座隽秀傲立的山峰。山高处几块巨大的岩石组合在一起,远看,形如一头卧着的牛,是为卧牛峰。此时,岩石边偶尔探出几枝火红的杜鹃花来,给卧牛峰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要是每一座山都有一个守护神的话,我想,这高天岩的守护神,应该是那头壮硕、威武又雄悍的牛吧。
从左边的一条路再往上,山势愈发陡峭,爱人说,上面就是杜鹃林了。这里没有路,只有一条前人踏出的小道,脚下踩着一层薄薄的乌黑泥土,双手抓住身边的杜鹃枝往上攀爬,可别小瞧这只有小手指粗的杜鹃枝,韧性却十足,任我们用力拽,就是扯不断。不像我们之前路上看到的那些粗如手臂的竹子,需要肥厚的土壤才能生成,却经不起风吹雨打,沿途看到有的竟然从中间被折断,不堪一击地倒在竹林中。
又用了十几分钟,终于登上了高天岩的最高峰。站在这里向下俯瞰,眼皮底下的众山峦郁郁葱葱,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向前眺望,可以看到本县的高洲乡和闪石乡,偏左方还可以看到邻县——芦溪的某个乡,一栋栋房子、一片片村庄接踵比肩,此刻在我们的眼里犹如售楼处看到的沙盘模型。据说,当年危急之中,毛主席带领红军就是从芦溪杂溪穿行于密林窄道,翻越高天岩,踏着荒草萋萋的山路来到高洲高滩,并在莲花作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
山顶上,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枝枝、一簇簇,娇艳似火,犹如“剪刀裁破红绡巾”。我忍俊不住折下一小朵,放进嘴中慢慢嚼,酸酸甜甜的,一点儿也没变,就像儿时的味道。然后,又顺手摘了一朵递给女儿,让她也品品这难得的野杜鹃花味道。
从杜鹃山上下来,我们再次回到卧牛峰,然后,从山崖下往前向下折,穿过一片杂树林,抄近路拐进了一侧的石仙洞。人还在洞口,就看到残岩断碑散落一地,像刚打完仗,残局还未收拾般,有的刻着图案,有的刻着文字,直让人唏嘘不已。在洞边一块相对完好的碑石上,依稀可见上面刻着:高天名山,祖师台前,祈保世代子孙繁昌耕读鼎盛合家咸宁等字样,落款时间为乾隆丙子年。听说石仙洞有三进,冯老师好奇地走进去看了看,说第二个洞口很窄小,里面黑黢黢的,依稀可见供桌上点了香烛。

下山返回到寺庙前面的空地上,之前停在这里的几部小车已经走了,几个人或坐或站地和两个已经闲下来的守庙老人攀谈,我们禁不住对石仙洞损坏的石碑表示惋惜。老人们说,可不是,石仙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前里面还有石桌石凳,就像一住户似的,样样齐全。现在不仅石仙洞遭到破坏,连山上的二十几座和尚的墓地都被盗了。想起,上山时,冯老师告诉我们,他小时候曾听老人说,高天岩上埋了七个棺材的现洋。是不是这个传说,让盗墓贼心起歹念,藏在深山中的石仙洞以及和尚墓才遭此不测呀?
又问,他们为何不在山上养上几个鸡。说是以前曾养过,但山上有好大的山鹰。其中一个老人站了起来,伸出双臂比划着,山鹰展翅有他的双臂那么宽,突然从空中俯冲而下,用嘴叼起一只七八斤的鸡一阵风似地飞起来,掠过前面的竹林,竹梢发出一阵哗哗哗的响声。
看到我手里拿的绿色植物,老人说,这是黄花菜,不值什么钱的。刚开车走的那几个人,倒是在山上找了些好东西。后来,才知道卧牛峰峰谷中还有蹦跳喷泻的瀑布群,瀑布飞花溅玉,海啸奔腾,交汇而成莲江。看样子,高天岩确实是藏着不少“宝贝”的。
下山时,又想起,怎么还是没有见到那座毛栗树山呢,这高天岩的范围该有多大呀?

〖作者简介〗朱艳红,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江西莲花人,爱好阅读和写作,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江西工人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萍乡日报、散文选刊、赣西作家、农电管理、农村电工、中国电业、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有作品获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