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鹏,男,湖北罗田人,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曾任商务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外经贸财会》杂志主编,北京广播影视集团财务总监兼财务中心主任,中广传播集团财务总监兼投融资部总经理,北京深华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北京大华融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和现任财政部企业会计信息化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成本分会副会长、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东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发表专业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业书籍十余部。
■忠义存千古
夏鹏
因诸葛亮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而得名的武侯祠,在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云南保山、陕西勉县、重庆奉节、甘肃礼县也有,但都不如成都武侯祠那样享誉于世。
陕西勉县武侯祠牌坊
成都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大街,整个景区分为南郊公园、锦里古街和武侯祠文物区三个板块。武侯祠文物区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组成,是景区最有历史底蕴的精华部分。武侯祠西侧的南郊公园2003年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原为中华民国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墓园,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武侯祠东侧的锦里就是杜甫《春夜喜雨》中所谓的锦官城。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锦里二期也于2009年春节前开肆迎客,锦里二期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了“水岸锦里”的新景观。
锦里古街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惠陵修建时,在修建惠陵的同时也修建了汉昭烈庙。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惠陵、汉昭烈庙旁,这格局一直持续到明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明末,武侯祠毁于战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旧址上恢复重建武侯祠,形成现在所见的格局。
武侯祠景点导游图
尽管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庙,但民间习惯还是称为“武侯祠”。我也称之为武侯祠吧,谁叫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高呢?玄德前辈就莫要见怪了。
到了成都,武侯祠自然是非游不可的。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就直奔武侯祠而去了。时值新冠肺炎尚未完全结束,景点少了平日的熙熙攘攘和摩肩接踵。为了不辜负这份难得的清静,我们就慢慢地欣赏吧。
武侯祠外景
武侯祠是一进三重的院子,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院内随处可见青青的古柏,不禁让人想起了杜甫当年写的《蜀相》。据说旧时武侯祠中有两株古柏,枝繁叶茂,相传为诸葛亮亲手种植,名叫“双文柏”。只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古柏早已不见踪影。但后人仍不断增种柏树,以延续武侯祠的传统。现在武侯祠的柏树,多是近年栽种。
古柏长青
硬山式结构的大门,牌匾上写着“汉昭烈庙”。照壁两侧的大榕树蓊郁苍翠,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拱卫着祠庙。
大门
进了大门,第一重院子是唐碑、明(清)碑院。
院内浓荫丛中,两侧各有一碑廊,矗立着六块石碑,一块为唐碑,一块为明碑,四块为清碑。其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块在东侧碑廊内,是唐代所刻“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诸葛亮功绩卓绝、裴度文章妙绝、柳公绰书法精绝而著称天下,素有“三绝碑”美誉。
三绝碑
第二重院子是刘备殿。刘备殿坐落在院子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
二门
刘备殿大殿正中是刘备的塑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正殿两侧紧邻东、西偏殿,东偏殿为关羽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及其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悬匾题“义薄云天”,褒奖其义;西偏殿则是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悬匾题“诚贯金石”,赞誉其忠。左后侧陪祀的是刘备的孙子北地王刘谌,他在其父后主刘禅袒衣出降时自杀殉国。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有刘禅像,宋代时被毁,从此没有再塑。可见世人心中有一杆秤,忠奸可辨,褒贬自明。可叹刘禅,德才不及其父,忠义不及其子,投降前浑浑噩噩地做了41年皇帝,投降后没心没肺地苟活了8年,只留下一个乐不思蜀的成语,不过倒也攒足了逢人可夸“你父不及我父,你子不及我子”的本钱。
刘备殿
南边墙壁上镶嵌着刻有前后出师表的石碑。其中西侧的前出师表,落款为岳飞书。孔明文,岳飞字,一个鞠躬尽瘁,一个精忠报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据说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而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假托岳飞之名题写的。但不管是真是假,书法确实写得好,1958年毛主席参观武侯祠时,赞之为“龙腾虎跃,气象万千”。
前、后出师表
东侧是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一个个满腹经纶,文华辅国;西侧是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一个个气宇轩昂,武雄知兵。塑像为清代泥塑,人物皆依文学作品或戏剧舞台上的形象而来,马良双眉皆白,子龙一身是胆,显见的固然一眼便见;不是显见于眉目间的,你也会从飒爽英姿中感受到他们当年的风采。
文臣武将廊
第三重院子就是武侯祠了。武侯祠比昭烈庙低了数节台阶,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武侯祠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孔明殿上“名垂宇宙”的牌匾非常显眼,据说这个牌匾是当年那个和甄嬛恋爱的果郡王写的,不知是真是假,姑且听之吧。栏槛之上,历代名人题词、匾额、楹联甚多,其中以清人赵藩撰写的楹联“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虽然主题是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但却为千古至理之言。其所含哲理,不仅治蜀要深思,历朝历代,大国小国,都值得深思。
武侯祠
攻心联
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贴金泥塑像,均高2米余。正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其右为其子,左为其孙,二人在蜀汉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满门才俊,三代英烈,令人景仰。再观大殿顶梁上所书的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何能致此,尽皆了然。
诸葛亮塑像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之后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1997年迁建到武侯祠。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参观三义庙,重温三国演义开篇的故事,更增添了对古人义薄云天气节的向往。
三义庙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就进入了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内,万绿成阴,一碧无隙,高树笼竹,净洁无尘;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为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今观刘备墓,斯人早不见,只有一幅对联见证着历史沧桑: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红墙夹道
文物区中其他景点也都值得一看。盆景园中,树木盆景,虬曲多姿,苍古雄奇;桂荷楼前,湖水一泓,栏干几叠,如诗似画;孔明苑内,诸葛连弩,木牛流马,极尽机巧;听鹂苑,可以细品“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中意境和眼前景色;碧草园,可以领略“映阶碧草自春色”的一望无际和和鲜明柔软。
武侯祠盆景园
看完三国文化陈列馆,已是天色将晚。我们伫立于夕阳之下,念着石碑上杨慎的临江仙,三国演义中的一幕幕历史画面,连续不断地在脑海中浮现。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向被公认为是最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一段。
临江仙石碑
年轻时读三国演义,最气的是刘备。整日东躲西藏,成天婆婆妈妈,不时哭哭啼啼,多次寄人篱下,几回抛妻弃子。退守江夏,两失徐州,避难荆州,马跃檀溪,兵败夷陵,命亡白帝,没过过几天开心的日子。但实际上刘备能在乱世之中,白手起家,最终赢得三足鼎立,自有其过人的一面。一是识人用人。桃园结义得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一见如故结赵云,坐镇汉中用魏延,言过其实判马谡,君臣相得,兄弟同心。二是仁以爱人。平原县与民同苦,于心不忍弃荊州,逃难路上护百姓,阿斗掷地惜子龙,不允庞统鸿门宴,宅心仁厚,尽得人心。三是坚忍不拔。屡战屡败,屡败屡逃,却越挫越勇,愈败愈奋,终成霸业,殊为不易。其识人之明、用人之能、待人之道、坚韧之劲,与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刘秀相若,刘备殿匾额上所书的“业绍高光”,倒也恰如其分。
孔明苑
然而在武侯祠,聚光灯自然应照向孔明。诸葛亮前半生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后半生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隆中夜对,定三分之策;出师二表,酬托孤之重;六出祁山,彰报国之诚;物阜民丰,骋治国之能;巧借东风,展学识之深;木牛流马,昭造化之奇;七擒孟获,显计谋之甚。他心怀天下,情系黎庶,忠诚敬业,殚精竭虑,达智知变,多谋善断,公正廉明,高风亮节,治国有分,御军有法,齐家有方,修身有度,集中华民族几乎全部的优秀品质于一身,是老百姓心目中道德和智慧的完美化身。而大勋未集,天夺其魄,秋风五丈原之憾,更使英雄泪满巾。民国年间的邹鲁写了这样一首诗:“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当能代表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衷心礼赞吧。
■草堂夏日长
夏鹏
杜甫,这位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给我们留下了那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留下了三座纪念他的草堂,分别位于四川成都、三台和重庆奉节。
成都的杜甫草堂坐落于浣花溪畔,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此营建茅屋。次年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杜甫曾在此先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中吟咏世间的简朴美好,呼唤正义与太平。一百三十多年后,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现在的杜甫草堂,完整地保留着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格局,成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
草堂全景图
晚上看了简介,就够心驰神往了。心动不如行动,第二天一早,我就直奔草堂而去。
从正门(西南门)入园,我的草堂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草堂正门
杜甫草堂博物馆总面积300亩,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主要有少陵草堂和草堂旧居以及靠近北门的水系。中轴线以东,从南门起向北,依次有“情系草堂”陈列室、草堂书院、大雅堂、花径、浣花祠、盆景园、唐代遗址。再往东,有春夜喜雨园、仰止堂,以及西北角的梅园、一览亭和东南角的万佛楼,就构成了杜甫草堂的全部景观。
草堂导游图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祎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陆游有诗云:“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描写的就是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但这个无心之失,却因此而成就了今日成都的百花潭。
草堂正门及对联
过正门后跨过石桥,便是大廨。廨为官署。考虑到杜甫曾经为官,应有办公场所,建筑因此而得名。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中间是杜甫的雕像,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令书写者都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们的名字竟得以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大廨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大廨杜甫像及叶剑英所撰对联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有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诗史堂
出诗史堂,便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现在的“水槛”与“柴门”都不是原物,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在此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水槛
柴门
柴门之后是工部祠。杜甫因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所以被称作杜工部,祠堂也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花窗格门,给人肃穆庄重的感觉。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一尊杜甫半身像的石刻,出自明万历三十年,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且和杜甫一样与四川有缘,所以清代将黄、陆二人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叙述的是高适和杜甫人日唱和的故事。此后,人日游草堂也就成了成都的一大风俗。
工部祠
工部堂对联-清人钱保塘撰,顾复初书,商衍鎏补书
二门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少陵草堂
草堂的西北角,是占地数十亩的梅园。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湖的对面有一座四层砖塔耸立在湖畔,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中“一览众山小”之意。登上塔顶,凭窗俯瞰,梅园中美丽的景色与远处平畴绿野、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令人心旌摇动。
一览亭
浏览的重点当然是茅屋旧居了。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以便重现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2009年再造了一个“茅屋景区”。这个景区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旧居门内,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
茅屋近景
茅屋远景
看着简陋的茅屋,一种悲沧之感随即涌上心头。杜甫是不幸的,一生颠沛游离,历经忧患,饱尝家国之痛;杜甫又是有幸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草堂幸。草堂庇护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草堂,有人这样说过:“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忘了他的死地和生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草堂之所以闻名,除了杜诗本身的艺术成就外,更感染人的,是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春望》伤国之殇,《三吏三别》哀民之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士之患,《兵车行》《丽人行》,以及在草堂写就的《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一腔忠义孤愤化作行行诗句,从诗人心底喷涌而出,映染了历史的天空。
大廨对联
诗史堂杜甫塑像
杜甫遗像
稍事小憩,即从草堂折返,再向南行。首先是唐代遗址陈列馆。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了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唐代遗迹陈列馆外
唐代遗迹陈列馆内
其次是盆景园和春夜喜雨园。盆景园的川派盆景争奇斗巧,“杜诗木刻廊”古韵流香;春夜喜雨园碧水萦绕,溪流潺潺,亭台临风,桥榭相连,绿草茵茵,竹树相映,围着篱笆、铺着鹅卵石的小道,别具一格。
盆景园
春夜喜雨园
过春夜喜雨园后,西行是“花径”和浣花祠,东行是万佛楼。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如今的“花径”是一条为竹树相依、红墙相夹的幽径,与毗邻的草堂寺相通。一进花径,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个大字,此二字为清代一位叫周善培的官员所题。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此处被称为“草堂影壁”。据说,1958年毛泽东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并在壁前留下的背影照片。
花径
影壁
毛泽东背影照
顺红墙夹道的花径徐行数十米后,便是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祠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冀国夫人是朝庭给浣花溪边一位农家女儿任氏的封号,民间也称浣花夫人。浣花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浣花祠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南面的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新建的万佛楼是在清原址上重建,在万佛楼一层玻璃下还保留着清代柱础石24个。登上万佛楼,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
万佛楼
万佛楼顶的大钟
过草堂书院后,靠近草堂南门,是情系草堂陈列室,展示了建国以来参观过草堂的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的留影、题字、题诗和签名。留影的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题字的有朱德、费孝通等;题诗的有陈毅、叶剑英等;签名的有杨尚昆、邓颖超、胡启立、钱其琛等。最风趣的是邓颖超,在签名旁边还写下“到此一游”。
来草堂不仅是为了看景,更重要的是要赏诗。杜甫千诗碑,让我这个爱诗之人一次过足了诗瘾。
2015年,成都启动了“杜甫千诗碑”项目,以碑刻再现杜甫传世的全部1455首诗歌。在草堂博物馆内,主要以如今海内外博物馆等珍藏的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传世作品为底本打造杜诗书法石刻碑廊,以及“春夜喜雨园”和杜诗摘句造景等景观;在浣花溪公园内,则集中呈现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创作的杜诗作品。
景区东南部的“杜甫千诗碑”和双层亭子“春水
总长约310米的杜诗书法石刻碑廊,是“杜甫千诗碑”最早启动的部分,也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碑廊以苏轼书写的杜诗《堂成》为开篇。其中盆景园70米,兰园外侧130米,草堂书院110米。
兰园外侧诗碑墙
苏轼《堂成》碑
盆景园的“杜诗书法木刻廊”环绕园内四周,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这些木刻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来,用楠木镌刻而成,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大凡耳熟能详的杜诗,这里都能看到,如《春夜喜雨》《蜀相》《三吏三别》《春望》《八阵图》《秋兴八首》《绝句 》《卜居》等。但我很疑惑,为此反复确认了两次,却没有发现那首被评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的《登高》。
杜诗书法木刻廊
春夜喜雨园中,10位书法家书写的不同风格的《春夜喜雨》刻于石,环绕在“喜雨亭”四周。
《春夜喜雨》诗碑
兰园外侧碑墙廊中间“诗圣千秋”四个大字为朱德所书,非常醒目,远处一望便见。
草堂书院的碑廊内,于右任草书《忆郑南》圆润秀美,沈尹默行书《成都府》俊健遒逸,郑诵先行书《望岳》刚劲俊拔,刘孟伉隶书《草堂即事》刚健豪放,丰子恺行书《草堂》雅达大方,张大千行书《丈人山》气魄宏通。居正中的是毛泽东的草书《登高》和《登岳阳楼》,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至此,解了我在盆景园木刻廊的困惑,原来千古第一的诗,须得千古第一的人来写,别人哪敢僭越?
草堂书院
草堂书院诗碑廊
毛泽东草书杜诗《登高》
游览的最后一站是大雅堂,在“情系草堂”陈列室东北方向的不远处。 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着一尊杜甫铜像。迎门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最大的一幅(64平方米)。大堂内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与杜甫“相聚”一堂。12尊塑像分别采用了汉白玉、乌木和铸铜等材质,诗人塑像则由国内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创作,栩栩如生、神采飞动。
大雅堂
大雅堂里墙壁上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局部)
看到13位诗坛巨匠荟萃一堂,以诗会友,其乐融融,我脑海中突然闪现了这么一幕:一个春天的夜晚,13位诗人齐聚草堂,饮酒赏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提议,效“春夜宴桃花园”故事,以对诗为乐。约定以月为题,饮酒一杯,吟诗一联,酒须一饮而尽,诗须酒尽而出,且诗中须有“月”字,否则罚酒一壶。
水系
杜甫是主人,当然先开头。饮酒一杯,吟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李白向来豪放,仰脖一口干,吟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陶渊明随后,吟出一联:“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屈原刚吟出“夜光何德,死则又育?”,众人即曰:此联未见“月”字,当罚酒。屈原也不多言,自罚一壶。
茅屋
第二拨陈子昂开头,一联诗是“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李商隐接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苏轼刚想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然醒悟过来,改口吟道:“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辛弃疾脱口而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众人即指出:此为词,非诗也,当罚酒。辛弃疾本是“醉里挑灯看剑”的武将,一壶酒自然不在话下。
古木
重启后,王维吟道:“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白居易则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黄庭坚接着“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陆游吟出“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后,就只剩李清照了。清照一杯酒饮完,尚无诗,但又须得交差,于是吟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吟完不待众人开口,即抓起酒壶一饮而尽。清照虽是女流,但向来好酒,有词为证的酩酊大醉就有十六次之多。如若不信,网上有篇文章,《李清照16次醉酒全纪录》,写得清楚着呢。
竹篱墙
导演完了这么一部虚幻的情景短剧,长长的夏日即将逝去,也该到了与草堂说再见的时候了,于是出南门而归。
草堂南门
■情迷浣花溪
夏鹏
浣花溪公园总占地面积为553.8亩,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由万树园、梅园、白鹭园三园组成,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民俗空间和时代氛围有机结合,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有浣花溪和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
浣花溪全景图
浣花溪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在送仙桥处汇入锦江。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且浣花溪又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正是溪花溪秀丽的风光和宏大的气象。
浣花溪得名于浣花夫人的故事。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姓任,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任姑娘欣然应允。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而得名。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后任氏保卫成都有功,被朝廷封为“冀国夫人”,人们为了纪念她便修建了浣花祠,现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内,从此任氏又被称为“浣花夫人”。
浣花夫人可能确有其人,但浣花溪由此得名却未必为真。浣花溪的真实得名应是源于成都的蜀锦,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旅游景点嘛,总要有点能吸引人的噱头,但我认为浣花溪其实是并不需要的。浣花溪公园内,单是其自然景观,就足够引人入胜了,如红花、翠竹、绿树、小桥、流水交融为一体的梅园,湖光山色、诗情画意的绿波湖,“绿竹通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万树山,“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的白鹭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沧浪湖,更何况还有大诗圣杜甫的背书呢,只是一首《绝句》,就使浣花溪闻名遐迩了。
我的浣花溪之旅是从浣花溪公园北门的诗圣广场起,绕草堂而行,经草堂东门、南门,到浣花溪公园南门而止的。
浣花溪公园北门诗圣广场
溪面不宽,约莫十来米,因成都春夏多雨的缘故,水面略显浑浊。溪岸两边是浏览的人行道,东岸景色更胜。虽然今天成都气温最高37度,但行走在绿树遮蔽的林荫道上,倒也不觉得闷热。整个行程几乎就在绿水的环抱之中,河流两岸绿树成荫,水柔树青,风光旖旎,清幽静谧;有的河段流水与古桥、楼台亭阁遥相呼应,流泻着古香古色的风韵。一路走来,路边的花树,岸畔的芦苇,水中的锦鲤,水面的鸳鸯,天上的白鹭,高的高,低的低,动的动,静的静,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
浣花溪水道
草堂东门外
万树园和沧浪湖,是我重点游览的景点。
万树园是一座花树博物馆。各种各样的树种林立,银杏树干耸千云,香樟树挺拔婆娑,芙蓉竹枝繁叶茂。五颜六色的鲜花竞放,木兰花开香溢满堤,绣球花开倚眉含羞,杜鹃花开美不胜收。更沁人心脾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随处可见的绿色,平坦干净的草坪散发出阵阵清香。
万树园
沧浪湖位于公园中心地带,由浅滩、溪流、小岛组成,岛上还有“浣花居”景观建筑。夏日的沧浪湖,九曲流灌,鱼波鸟语,绿树成荫,杨柳倒垂。蓝天倒映在恬静的湖面上,构成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小船静悄悄地停靠在湖边,好像随时准备撑出柳荫来;白鹭在高空展翅翱翔,像是长天竞技;苍鹭在水面时落时起,像是水上芭蕾;沧浪湖西北角,一座雕塑静卧湖边浅滩,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自在逍遥,无忧无虑。
沧浪湖及湖边争食的锦鲤
景名沧浪者,成都有沧浪湖,苏州有沧浪亭。沧浪湖因唐子美而名,沧浪亭因宋子美而名。
杜甫于沧浪湖边,观细雨鱼出,看微风燕斜,忧国家之衰败,叹民生之艰苦,勇于挺身艰难际,不惧张目视寇仇;苏舜钦于沧浪亭上,念陶朱张翰,羡扁舟急桨,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面对落日暴风雨,独自无语看波澜。时隔将近300年,两个同字子美的诗人,同样在沧浪之前,向往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境界,不管穷通困达,仍然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念;无论清世浊世,仍然不改纵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
沧浪湖一角
白鹭飞舞
除了自然景观,我更陶醉的是人文意韵。我浏览最久的,是“丹心铸魂”杜甫组雕、拜少陵小径、万树山和诗歌大道。这些景点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诗碑,这些诗碑是杜甫千诗碑的一个组成部分。诗碑的呈现形式,既有碑墙、碑廊,也有摩崖石刻、碑山等,是一个集诗歌、书法、碑刻、园林、雕塑和古建为一体的艺术景观再造。
摩崖石刻
“丹心铸魂”杜甫组雕,以“诗圣广场”为起点,顺溪往南,一共打造了游学壮歌、长安沉吟、流寓秦州、夔门抒怀、草堂岁月、洞庭余响等六组,对应吻合了杜甫的人生轨迹,记录了杜甫人生中青年、壮年、中年、中老年、老年、去世前两年等六个重要阶段。其时还专程邀请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设计了不同时代的杜甫塑像,或端坐沉吟,或牵马急行,还原了这位人们印象中一生心念苍生、忧国忧民的诗圣。
组雕之二-长安沉吟
而在每一雕塑的场景地,又选取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杜诗,镌刻在碑石、碑墙上。其中有青年时期踔厉风发写下的《望岳》,壮年时期怀才不遇写下的《古柏行》,中年时期呼号救国写下的《春望》, 中老年时期修身养性写下的《秋兴八首》,老年时期登高望远写下的《江村》,临终前蜡烛成灰写下的《岳阳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诗风,如夔门抒怀时期诗风沉郁顿挫,洞庭余响时期诗风沉郁凝重,共同铸就了杜甫丰富多彩的诗歌人生。
组雕之一-游学壮怀的摩崖石刻及碑墙
拜少陵小径自草堂东门到南门附近的浣花溪廊桥。路两旁不时点缀着镌有各种杜诗的诗碑。从这些诗碑上,你可以读到“花罗封蛱蝶,瑞锦送麒麟”,也可以读到“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还可以读到“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更可以读到“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尤其是在浣花溪西侧、草堂东门往下,沿着草堂白色的围墙,一连几百米镶嵌着一块又一块的石碑,都是全国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杜诗书法创作作品。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块。反正有闲,加之四下无人,于是就没事找事地数了起来。来回数了两遍,正好80块,不愧为一条精湛的艺术长廊。
拜少陵小径及诗碑墙
万树山顶上,浣花流韵亭中,“杜甫千诗碑”总碑庄严厚重,巍然屹立。万树山脚下小溪旁,各种各样的石碑如林,有的古朴,有的典雅,有的精巧,有的壮观。小溪对岸,是一道长长的碑廊,碑廊中部含翠轩门口,一群大娘穿红戴绿,且歌且舞,在疫情期间的清静里,总算多了一丝热闹。含翠轩后山幽篁里的竹林中,诗人王维独坐抚琴,神韵悠然。
万树山顶的浣花流韵亭及千诗碑总碑
万树山脚下的碑山
万树山脚下溪对岸的碑廊景观
诗歌大道从草堂南大门照壁,往浣花溪公园南门方向延伸,长388米。大道全部由上等的大理石铺成,恢宏大气,庄严肃穆,与草堂遥遥相对。这条展示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长廊,记录了从屈原、李白和杜甫,到当代共计300名左右著名诗人的形象、朝代、生卒年,以及他们最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诗歌大道
沿诗歌大道两旁的松柏树丛里,由雕塑家叶毓山“操刀”的包括“初唐四杰”“三曹”“三苏”在内的25位著名诗人的汉白玉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屈原、李白、杜甫三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的雕像像一座丰碑,矗立在诗歌大道北端的尽头。诗人们有的深沉哲思,寄心于琴棋书画;有的尘风飘逸,寄傲于指点江山。
三苏
在诗歌大道附近的河畔和山上,还设有诗歌典故园,包括“关雎恋情”“屈原涉江”“饮中八仙”“凉州梦契”“放翁醉梅”等八组雕塑展示着中国历史上的诗歌典故,记录着诗歌史上重要的历史片段。
放翁醉梅-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诗歌大道的旁边,有一条长约200米的新诗小径。小径上或立着诗碑,或铺着诗砖,这些都是现代、当代诗人的诗作,镌刻着闻一多、艾青、冰心、徐志摩、海子、舒婷等诗人的诗歌,由生命诗篇、爱情诗篇、故乡诗篇等几个板块组成。
新诗小径-生命诗篇
慢悠悠地行走在诗歌大道上,意念中正与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有一次跨越千年的邂逅。仿佛屈原从我眼前走过,还是那样身影依旧,傲骨依然,长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陈子昂从我眼前走过,还是那样形单影只,郁郁悲愤,呢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仿佛李白从我眼前走过,还是那样临风揽月,尽染风流,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仿佛苏轼从我眼前走过,还是那样豁达豪迈,潇洒自如,浅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一个个凭虚御风,拈花而行,踏溪而歌,直向草堂而去。而身旁的浣花溪水,仿佛依旧泛着朵朵莲花。
菊韵松风文学社
顾问:刘太品、罗积勇、卢冷夫、雷海基、吴洪激、饶学刚、蔡正辉、王伟、戴军
社长:夏爱菊 、夏鹏
常务副社长:刘相法、涂运桥、朱思丞、王雅静、孟凡志
副社长:陈乘杉、许红娟、卢秋蓉、石瑞、蔡利、贺律桂
菊韵松风编辑部
总编:夏爱菊、夏鹏
副总编:刘相法、涂运桥、朱思丞、王雅静、孟凡志
主编:陈乘杉、许红娟、卢秋蓉、石瑞、蔡利、贺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