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碑长青 18
雨夜固帐
文/三木秉凤(周凤森)
(18)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文明的思想核心与精神灵魂,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从未中断的根源得益于中国文化教育的恒久承传,文化教育作为中华文明延续的纽带与基础,其重要作用与非凡意义在中国文明历史上简直不言而喻!所以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主而以知识教育为辅的,《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文化教育属于大学问,古人称之曰:大学之道;而知识教育属于小术数,古人称之小学之术。如果说中国文化是落后文化,那么它不会支撑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但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战败的原因,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技不如人,因此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学思想,而这里的“技”就是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反过来制衡西方的军事霸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以知识教育为主西的学运动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加以运用的“洋务运动”在中国南方蓬勃兴起,其后的一百余年里西方知识教育又被国人包装成“新式教育”在清末及民国初年遍地开花,否定自我崇洋媚外之风自此兴起。1895年甲午战争中大清王朝再次战败,然而在中日综合实力对比中,当时的中国国力与技术水平皆胜过日本,人们在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有人又从国家体制与文化落后上寻找根源,他们提出了中日甲午战争中我们之所以战败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体制落后,文化落后!”众所周知,清朝末年不仅在体制改革上“维新变法”失败,而且绵延不绝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跌下了中国教育的神坛。同一时期,西方传入的新式知识教育开始风靡全国各地。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努力学习知识,报效祖国人民,然而当民族文化教育逐渐被国人边缘化时,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它的千年风光。几百年来,人类知识在日新月异中不断创新着发展着,本来先进的知识在经历几十年甚至几年后就显落后,知识可以落后或落伍,难道也有“文化落后”或“文化落伍”吗?没有!文化是什么?文以载道,大化天下,文化就是以文中所载道理来化导天下民心,所以文化所承载的内容是宇宙道理或称宇宙真理,文化的使命就是用文中之道之理之德来化导人类灵魂。所以说人类社会的真正文化从来就没有“落后”或“落伍”之说,只有觉与不觉罢了,它逢旱则隐,逢润则长,真正的文化它与人类历史永恒相伴!因为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又是什么?文化承载的是反映宇宙本质的道理或称真理,它属于“大道”的范畴;而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反映自然现象与人类现象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广义上属于的“术数”的范畴。而风靡世界几百年的知识也属于“术数”的范畴,中国历经“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化教育逐渐隐入民间,而知识教育却雨后春笋般地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后。

一九五八年国家鼓励广大学生青年走向农林与工厂,走向山野与乡村,要求青年学子在更广阔的厂矿田野中学习知识练就技能,在社会主义工农业大生产中学习知识成长自己。其后,金乡一中也响应党中央号召,要求学生老师参加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劳动,磨砥自我,接受社会主义农村的再教育。
1958年秋天,金乡一中十二级五班的学生就被学校派往城关公社郭七楼村去支援三秋工作。学校分配给十二级五班的任务是拉耙平地。当时,由于中国农业的机器化水平极低,学生们从事的劳动几乎都是传统耕作中的原始劳动,拉耙就是在耕地结束之后,用耙子将高低不平的土地耙细抚平。其操作方式是前边十几人用绳子拉耙,其中一个身强力壮的同学踩在耙子中间的木板上,这样耙子在来回拉动过程中就将耕过的土块耙碎,将地耙平。虽说耙地是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复杂技术包含其中,但当地农民还是认真教授这些操作规程,大家很快学会。王杰所在的十二级五班,女生居多,五十二人分成了四个小组,一组十三人,两个小组一盘耙子,两组轮流拉耙,这样就歇人不歇耙了。由于分组时,没有考虑男女同学的体力搭配情况,有一个组竟然全是女生,拉耙力明显很小。这样,王杰就没有轮休,两班都上岗,他坚持去帮助弱势的这组,一连几天下来,王杰从未说过苦说过累。因为王杰曾经辍学一年,其间在华堌村参加了各种劳动,他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劳动经验非常丰富,在这次耙地劳动中,王杰的工作技巧与劳动干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评选劳动模范时,负责评审的张平对大家说:“我们都互相看看,谁肩头的衣服磨破了,谁出力就最多!”这时,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王杰肩上,只见王杰衣服的两个肩头早已磨开了花,王杰受到了带队徐老师的当场表扬,并成为全班的劳动模范。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财力紧张,很多单位都开展自力更生或生产自救运动。当时的金乡一中也建立了养猪栏,买些小猪由各班包养喂大,其中十二级五班也分到几头小猪,由班里各组轮流喂养。王杰他们在支援三秋劳动时,他们在耙地之余,还要割草喂猪。小时候王杰曾经喂过牛马,采割青草快捷熟练,他采集的猪草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所以多次获得班上的流动红旗,这是班里对他的表彰。为此,王杰还特意赋诗一首:莱河以东东沟西,土地肥沃青草绿 ,十二五班齐动手,堆堆猪草如山积。

十二级五班属于当时金乡一中非常有名的“女生班“”,班里只有王杰、张振环等四名男生,其余四十八名全是女生。当学校在城关镇郭七楼村开展三秋支农时,同学们都住在田野附近自己搭建的庵棚里,四名男生和带队徐老师等五人住在水坑旁边低洼处,女生帐篷则在水坑西北角约500米的一处高坡。一天夜里,同学们都已入睡,突然外面刮起大风,几声雷鸣伴随闪电过后,只听见劈里啪啦地下起了大雨,咣咣地打在帐篷上,引发一片泠泠作响!沉睡中的王杰被雷雨声惊醒,他立即翻身起来,又推了推身边的张振环,“振环,振环,你快醒醒!”正在梦香中的张振环不耐烦地说:“王杰,你干嘛?睡得正香呢,怎么叫醒我了!”王杰说:“振环,你听外边下大雨了,还刮起大风,咱们帐篷设在低处洼地,风可能吹不倒,但女生的帐篷设在高坡,风又这么大,如果四周绳子松动了,会把他们的帐篷吹翻的,我们一起去看看,若女生庵帐松了,我们就帮着固定一下!”这时,徐老师也已醒来,大家立马穿上衣服,带着手电筒冒雨奔向女生帐篷,果然不出所料,大风已将其中一处帐篷的绳子刮断,女生们正在帐篷中乱作一团,大喊大叫着,不知如何是好!王杰紧跑几步对着女生帐篷大喊:“同学们,不要慌,徐老师带着我们男生都来了!”在徐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七手八脚地忙活起来,王杰首先爬上庵顶,将刮断的绳索重新固定结实,这时,一阵狂风吹来,将王杰推得歪歪斜斜,张振环见状大声喊着:“王杰,风大!小心脚下!”然后伸过手去,将王杰扶下地面。徐老师又带他们又巡查了几处帐篷,将松动的绳索牢牢地拴固在木桩上,半天功夫,女生们的几个帐篷都让他们弄得结结实实了,当王杰他们返回时,女生们激情地齐声喊着:“谢谢徐老师,谢谢男同学们!谢谢王杰,谢谢张振环…你们辛苦了!”这时的徐老师和四位男同学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当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男生帐篷时,已是凌晨一点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于山东潍坊,工作济南,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自信。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