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现代诗文选粹【045】
01. 栀子花开
文/沈平杰
栀子花开在院落一角。像是冬冷季节就已含苞,平日里很少关注。然,它静静地开了,洁白、素净、淡雅、清香。在院落一角。
栀子花没有牡丹的高贵富态,鲜艳夺目,没有杜鹃的殷红耀眼,热闹喧腾。它也无意与桃李争春色。但它别致优雅,清新脱俗,禅意菩提。微风轻掠,花语呢喃,宛如小家碧玉——一个素心素色的青春美少女,向你招手致意,或是窃窃私语?冰清玉洁含笑赏,美丽芬芳漫芳华。栀子花叶在岁月的风霜雨雪里,翠绿不凋,经年油光发亮。冬碧傲霜雪,春翠流清秀,秋献玲珑果,夏奉馨香馥郁。她的花看似不经意的绽放,却历经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皎洁芳菲的花朵点缀翠绿的枝头,白绿相间,素简凝香,温婉恬静。有道是:冰心雪魄落窗纱,谁遣清香暗入茶。玉骨婷婷凝浅靥,风姿绰绰照矜葩。那种淡淡的香,让人静静地、久久地回味;那种清纯安详的丰姿,让人悠悠地想:拥着时光静好,岁月安然,在人生旅途中从容安暖前行。
栀子花开在院落一角。她不张汤、不招摇、不显摆。一尘不染、优雅孤傲。嗅着她的味道,仿佛看见:那些青春,已悄然老去。多少成败和梦想,已是陈腐的过往。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心,物欲横流的江湖,有几人能守住宁静安详、冰清玉洁的初心?事业的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固然让人敬重与唏嘘。那么,一箪食、一瓢饮,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生活,同样令人敬仰。栀子花开揭示我们生活的本质:平淡、美丽、坚韧、醇厚。
02.你不曾失去
文/高春(江西)
……一旦失去
总觉得非常可惜
因为不可能拥有它
所以更显得异常珍贵
无论是事 还是人
都是如此
在你的身边时
丝毫不觉得 更谈不上珍惜
轻易得到的它
也没有想到去爱惜
一旦失去了
才会觉得惋惜
失去的是你不该拥有的
只能变成美好的回忆
只有好好地珍惜
你就会觉得不曾失去
03.缝补江湖
――雨婷
一直睡不着。窗外月亮似我
于是,端来一筐心事缝补江湖
柳叶刀绣在眉间
相思化成残月
遗忘。缝补所有错误……
君子剑藏在唇间
沉默苍凉长夜
淡化。缝补所有无奈……
莲花台筑建在心田
原谅所有不是东西的东西
包容,缝补人生百态……
缝补执念时发现
水晶瓶,漏了一汪女儿柔……
04.有一种,能见面而不见面的心中
文/云和(沈阳)
有一种,能见面而不见面的心中。
有一种,是微聊之后的默声。
有一种,是藏在心中的永远,
有一种,是她在即将离去的同城,
而他却无语的遥送。
知道她的温情,
知道她的单程。
那一天,她在视频中留影,
那一天,她在海边独自的听风。
有一种,独看风飘,
有一种,离去的叮咛。
车窗边有他的心情,
车窗边有他的迎风。
他知道,回首,
他知道,她依旧年轻。
昨天傍晚的微聊话语,
他知道她在传情。。。
有一种,是懂得后的晴空,
有一种,是无私的别样的相逢。
有一种。。。
有一种,是相知后的心同,
有一种,是无语埋在心中。
有一种,是不需要的朝朝,
有一种,是远隔他乡的深情。
她,独自地守着,藏着,
她知道南去的列车,
载着她的静好,
迎着这夏的挽风。
有一种,异地的珍重,
有一种,能见面而不见面的心中。。。
05.重温鲁迅经典·回忆《故乡》里那个手执钢叉月夜刺猹的少年英雄闰土
文/高令亚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就是鲁迅在小说《故乡》里描绘的少年闰土形象,短短的文字,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印象——一个少年小英雄,一幅“神异的图画”,它伴着我们这些60后、70后的孩子度过贫穷快乐的童年时代。时光匆匆,经典重现,现在重读鲁迅的《故乡》,我对其自然有了别样的感受:历史的车轮碾压着我们的记忆,时代的沧桑变化,人事的面目全非。
《故乡》作品,已经距离我们近一个世纪,鲁迅1921年1月完稿,最初发表在1921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上。现在已经是2020年初夏五月,回想起来,我们还是在四十多年前读到的少年闰土。现在重读《故乡》,会自然的联想到自己的故乡,那土地,那炊烟,那高大的树木,那满园的荒草,那低矮的陪伴我们多年的茅草屋,那菜地里的瓜蔬,那池塘里的鱼虾,那骑在牛背上的童年,那母亲她们在田地里劳动的背影,烈日下的汗流浃背,那童年的游戏,那过年时的新衣新鞋、包子、豆腐和炒米糖,那母亲的眼泪和叹息,那昏黄的油灯下缝缀旧衣的身影,那蝉鸣,那白云,那池塘里的嬉戏……这一切都成了永恒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我离开故乡也三十多年了。
故乡是游子的根,永远的情怀和记忆。因此,乡土成为古今中外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鲁迅在小说里描写了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他用白描手法写了眼前的故乡凄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力。故乡的变化还体现在人物的面貌变化上:眼前的中年闰土,满脸沧桑麻木,这与记忆里的少年小英雄的形象迥然不同;豆腐西施杨二嫂,年轻时,“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可二十多年后,再见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且,她变得市侩又俗气。
我记忆里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而现在,“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而中年闰土的变化和悲哀,不仅在面貌的苍老,生活的困顿,而且,在精神上的麻木和卑恭,宛然一个“木偶人”了。一声“老爷”的称呼,让我觉出了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这还是二十年前和自己极为熟悉和要好的闰土吗?二十多年前的少年闰土,在我心里一直就是聪明伶俐的“小英雄”:捕鸟雀,捡贝壳,捉跳鱼,夜晚在西瓜地里刺猹……闰土的变化,在我心里引起了悲哀和怜悯,我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闰土有了如许的困顿,他在文中写道:“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农村生活的背景。鲁迅的小说思想是深刻的,他没有把“故乡的变化”停留在表面,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旧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
鲁迅在小说结尾写出了自己的希望,“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不愧一个民族的伟大文艺旗手,他用文艺唤醒民众,呼唤新生活,这本身就是对旧时代的挑战,具有革命性。他总是站在思想家的高度看社会,用你文学家的手笔揭示社会本质。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小说结尾处的那句经典,“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会让我们在黑暗里看到黎明的曙光,会激励我们在荆丛里奋勇前行。
文学经典,就像春风一样活在我们的心中,不可磨灭,因为,春天年年会来,希望时时会有。我们的记忆也就在经典里重现,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多多少少,我们会寻到一些影子,像《故乡》里的老屋、瓜田、少年伙伴……
07.夏日清晨
文/那片树叶
一大早
太阳爬到高处
红着脸预告
今天是个好天气
风儿在散步
鸟儿在练声
草叶上的露珠
眼睛睁得大大的
像一面镜子
太阳走上前来
照了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