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尘埃落定~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开口救助苏东坡的主要有这样一些人…
七十多岁的退休宰相张方平是三朝元老,与苏家父子关系密切。
老人给神宗皇帝写信呼吁赦免苏东坡,但是当地政府官员胆子小,不敢转呈给皇帝。张方平大怒,就叫儿子张恕直接去交给朝廷。

张恕生性怯懦,在登闻鼓院(专门受理上诉公私利害、朝政缺失、理雪冤案诉状的机构)门外徘徊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敢交出去。
后来苏东坡出狱后,看到张方平给皇上的这封信的副本,不禁大惊失色,连连吐舌头。
原来,张方平在信中劈头就说苏东坡“实天下之奇才”,劝神宗本着爱惜人才之心赦免苏东坡。

苏东坡深知,当时说他是奇才,反而会激怒神宗,多亏张恕怯懦,没有交出这封信,否则苏东坡下场就惨了(事载宋·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

还有当时早已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的王安石给神宗写信说:
“ 哪里有圣明的时代杀有才华的士大夫的?”
王安石这句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他是宋神宗器重的人物,虽然已经退居南京,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还有宰相吴充问神宗:“陛下以为曹操这个人怎么样?”神宗回答:“不值一提。”
吴充说:“陛下以尧舜为楷模,自然鄙视曹操。但连曹操这种坏人都能容忍当面骂自己的祢衡,您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说了几句怪话的苏东坡呢?”
一番话问得神宗心里发慌,只好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澄清是非,很快就会放了他。”(宋·吕本中《吕氏杂记》)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神宗的祖母曹太后病重,神宗去看望她。太后拉住神宗的手问他:“我怎么看你好几天都不高兴?”
神宗回答:“变法尚未见出成效,有个叫苏东坡的总是借着写诗诋毁诽谤新法。”
太后又问:“是不是苏轼、苏辙兄弟?”神宗吃了一惊,忙问:“祖母如何知道他俩的名字?”

太后说:“有一年,仁宗皇帝主持制举后回到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选拔出两名宰相之才,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
我年纪大了,来不及用他们,留给子孙不也很好吗?’”太后随即问这两人现在何处。神宗回答,苏东坡现正关押在牢狱之中。
太后说:「因写诗文而繫于牢狱自从开国以來尚无先例。我患病已久,万不可再致冤屈之事,以免損傷天地中和之氣。」说着流下泪来。

不久,太后病情加重,神宗准备下诏大赦天下,太后说道:不必赦免那些凶顽之徒,只要赦免了苏东坡便可(事载宋·方勺《泊宅编》)。
十二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系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做出终审判决。苏东坡因为“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通风报信的驸马王诜被撤销一切职务。苏辙救兄受到牵累,也被贬官。
另有牵扯到本案的两位大臣罚铜三十斤,六位大臣罚铜二十斤,其他涉案人员也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处分。
这件案子终于尘埃落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神宗把苏东坡放在火上烤了烤,达到了整肃纲纪、压制言论的目的,但也没把苏东坡烤糊;
李定等人虽然没有完全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但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暂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而苏东坡,虽然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吃了不少苦头,但毕竟得到了神宗的宽大处理,捡了一条性命,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算起来,苏东坡被整整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现在从牢房里走出来,觉得空气清新,微风拂面,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自由真是太可贵了!
当天晚上,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苏东坡一口气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诗的意思是:面对酒杯,我觉得刚刚过去的事情像一场梦,拿起笔来作诗依然感觉出神入化。
大难过后何必再去回想往事呢,劫后余生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
苏东坡写完这两首诗,丢掉毛笔,搓搓手掌,骂了自己一句:“你真是死不改悔!”(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在“乌台诗案”中,真正救了苏东坡的并非个人,而是天地的正气和文人的胸怀。否则,苏东坡必死无疑。
这是北宋文人应有的风骨,我可以在得势时打压你,失势时吐槽你,却绝不会无中生有、置你于死地。
这股浩然正气和文人坦荡的胸怀,才更值得后世借鉴与铭记。
现在,苏东坡该打点行装去黄州任职了。大难不死他又该怎样面对黄州的生活?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