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见倾心的陈家湾
作者:提秀莲 朗诵:刘萍
早晨,爬出山谷的太阳,将金光洒照在小峪河上,洒照在静雅的柳园广场上,洒照在陈家湾的村舍里。而柳园广场那棵主干青筋暴突,分叉的支干又似两条盘龙欲腾的古柳,便在金光下浮动着大团的绿云。

凤县陈家湾位于秦岭南麓,距县城十二公里,是通往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必经之地。据村民说以前村南一公里处有个山路弯道,形似“簸箕”,便取名簸箕湾,后清末多以陈姓农户居住,又更名为陈家湾。现在的村舍摆布由小峪河将其一分为二,河的右岸为老庄,河的左岸为新村,而新村便位于似簸箕的弯道旁,占地面积约五十亩。
我在纪委工作的时候,下乡常路过陈家湾,每一次经过时,都能发现它不小的变化。先是村南一侧荆棘遍地的荒山,变成了果木葱茏,花香四溢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池塘、拱桥、亭榭、摇椅有序别致现身园中,这个偏处一隅的山旮旯,就显露出几分苏州园林的娇艳和柔媚,让人一见倾心。若到了金秋,坐在池塘边的草顶摇椅上仰望群山,那红叶蔓延的酒红、桃红、紫红在山岭上层层叠叠,一片炫染,大有直接天际之势,令人心醉神迷。
又不知在哪月,土坯房变成了“马头墙、白墙底、红腰带、灰裙装”的徽派风格砖瓦房。轻轻地走进去,小院中的花圃、竹丛、石几和微型假山跌水,都象和着江南的意绪而设置,让人便有了想与房主斗茶的念头。那些随心所欲占居着房前屋后墙角道旁的红李、玉兰、碧桃、鸢尾、金光菊、蜀葵、格桑花,更让村舍富有了高“颜值”,很是与村民的美满生活相匹配,人们可慢慢消受这里的闲适与幸福。

也许是这棵具有神奇传说的古柳,冠幅达300多平米,给人的视角太有冲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上便以古柳为中心,先后又落成了柳编净瓶雕塑、百柳科普园、爱柳阁、依依长廊,打造出,清幽、静雅、温婉、秀丽的柳园广场。行在依柳回廊长亭,观赏着园内由稻草编成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萌宠”,心想那对正练“降龙十八掌”的巨型“蚂蚁”,会不会让我和它们过过招啊?这样想着,喜悦就在心间漫散开来。
无论你在这个社会承担何种角色,只要在他乡闲暇或者迷茫时,内心都会泛起乡愁。但在这个拆拆建建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很多可以停靠我们乡愁的景致一不心小就被抛弃了。而陈家湾却舍得花费时间与资金,打造林立于果树、花卉间的紫红木屋、竹楼、特色民宿等建筑群来供人们停泊乡愁。在这里儿时常唱的童谣、常逛的山货市场、馋人的农家腊肉,或是地近山薄雾、古柳田园、清流鸟鸣都是空灵的故乡意象,文人游客行在这里,心中自然而然汇成一种情、景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乡愁意境,便觉得邂逅了曾经的灿然。

陈家湾发展与变化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变化中更加注重经济收入的提高。我先是在微信空间看到那个占地20亩由臭水坑变成的金荷塘,出产的新鲜莲藕堆成了小山,年收就达入五、六万元,给贫困户脱贫增加不少收入。后来又看村北山角台地变成林麝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而有了这个基地,群众就坐上了致富的“高铁”,那一声声长长的鸣笛,必是致富群众内心发出的欢唱。
陈家湾,这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率先被人们誉为凤县宜居第一村、岭南民宿第一村的村落,在来之前我只想好好地享用农业示范园里的闲适,寻找紫红木屋里的记忆,听听古柳在春发秋落里弥漫的故事与传说,来减弱工作的挤压,生存的逼仄。而今天我更愿意和这里的翠竹、山花、绿柳结为“姐妹”,活成一棵安静的树,让思想的枝丫可以旁逸斜出。
作者简介:

提秀莲,笔名风飞月,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摄影报》《延河》《西北信息报》《陕西建设》《宝鸡日报》《陇南日报》《秦岭文化》《秦岭印象》《商洛日报》《秦岭文学》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
朗诵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