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风云突变]
事实证明,苏东坡是一个有能力的好官,更是一个受人尊敬和喜爱的大文学家。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十四岁的苏东坡将要调任湖州知州,当他带着老婆孩子奔赴湖州的时候,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一个巨大的灾难将紧随其后来到湖州。

苏东坡在地方工作的这几年,朝廷的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吵得热火朝天的变法派、反对派的核心人物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朝廷。
由于种种原因,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最后已经逐步演变为排斥打击异己分子的残酷政治斗争。

那么,拿谁开这第一刀呢?他们把目标锁定了苏东坡,认为他最合适。
现在,神宗手里攥着好几张措辞激烈的起诉书,他必须也可以作出决定了,他下达圣旨,将苏东坡的案子交付御史台调查处理。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苏东坡的这个案子被称为“乌台诗案”。
半个月后,御史台开始正式审理苏东坡这起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

最初,苏东坡只承认个别诗作有讥讽朝政乃至新法的意思。
御史们立刻暴跳如雷,他们一口咬定苏东坡不老实,展开车轮战法,除非苏东坡对诗歌的解释符合他们的心愿,否则就没完没了。
实在不想说实话,那就只有辱骂和暴打了(事载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面对如此的刑讯逼供,苏东坡感到自己前途险恶、生死难料,他的精神多次面临崩溃的边缘。
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就曾想投江自尽,想到兄弟亲人才作罢;入狱后他又准备了一些丹药,想着一旦被判死罪就先行自杀(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漫长的审讯终于告一段落,苏东坡写了两万多字的供状,御史们则准备以攻击新法、讥讽朝政的罪名起诉苏东坡,只等神宗御笔一挥,即可结案。
而此时此刻的苏东坡,神经也是高度紧张、高度敏感,其实即便旷达超迈如苏东坡,一旦面对死亡的威胁,又如何能做到心如止水?

苏东坡在狱中时,曾与儿子苏迈约定,平时苏迈送饭,只送肉与菜,如果被判定死罪,则以送鱼为信。
一天,苏迈出城办事,拜托一位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为了给苏东坡改善伙食,特地送来一尾鱼。

苏东坡看后大惊,以为死罪不免,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想到家中的妻儿老小,想到远在南都的兄弟苏辙,他的心情如何能够平静?
绝望之余,他提笔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予以事系御史台狱,遗子由二首》其一)

看来,明年就是我的周年,子由啊子由,我们只有下辈子再做好兄弟了(事载宋·陈善《扪虱新语》)!
难道,苏东坡真的要被李定等人牢牢地钉在断头台上了?朝廷上下就没有一个人肯为这个文学天才说句公道话吗?
苏东坡的生命真的要终结在四十四岁了吗? (待续)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苏东坡 [宋]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