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慈云寺
文/侯发山
若非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就难有有着“释源祖庭”之称的中原第一寺;若非大峪沟镇有识之士慧眼识珠,开发重修,亦难有千年古刹慈云寺的梅开二度、声名远扬,也不会有近客远宾们慕名继踵、纷至沓来,全身心领受其厚重的历史。

从310国道大峪沟镇钟岭村往南走,一条柏油路,百转千回,荡开蓊郁苍翠的沟壑峰峦,蜿蜒迤逦10公里,像绿浪中跌宕起伏的玄色缆绳,末端“坠”着焕然一新的慈云寺。
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峦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据寺内碑载:“东汉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摄摩腾、竺法兰始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开慈云禅寺”。之所以称慈云,是说佛之慈心广大如云,荫庇整个世界。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它经受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了令人遐思、远近闻名的古寺。唐贞观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玄奘奉敕重修此寺。 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 由于战乱和灾荒,曾—度荒废。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历代都有修葺。然而,虽经数次修葺,终不抵岁月的无情剥蚀,唯存残垣断壁,朽木枯寺。当年,大峪沟镇民权村有识之士,高瞻远瞩,主动请缨,自愿担当,渐次撩开她神秘的面纱,以返璞归真的古寺文化为主题,挖掘深厚积淀,倾心传承发展,全力打造精品,在保留旧寺遗址的同时,融资恢复扩建,“小家碧玉”出落成“名门闺秀”,招引八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拜谒。寺庙依山而建,幽偏适中,风格古老的建筑,与所依托的青山,融为一体,那么幽静肃穆。种植在寺庙里的松、柏、云杉,与飞檐斗拱、佛楼法堂一起构成远离红尘的宗教风景。

驻足远观,那飞檐斗拱、鳞次栉比的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白衣阁、僧舍和方丈室等殿宇寮舍,错落有致,巍峨壮观,气势恢弘,夺人眼目;祖林是清一色巨石砌就,金碧辉煌,雄伟大气,至纯至美;入寺则见雕梁画栋,镂金描银,神佛毕现,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而最能撼动人心的则是凝结于佛寺圣地中雄浑、厚重、恢弘的仙风灵气——清静。

当我们离开喧器的城市,来到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青龙山中,似乎又听到当年的钟鼓之声,大有心旷神怡、六根清静之感。清晨,幽谷静极,似能听到露珠滑动、草木拔节和蚰蜒爬动的细声,百米外,一根银针落地,分明“丁零”作响;中午,游人比肩继踵,气氛虽显出热烈,但“静”的主题却依然坚挺。这里,没有车马的喧嚣、市廛的扰攘;没有功名的纠葛、利益的纷争;没有职级的攀比、交椅的争夺;没有情场的撕拽、赌场的格斗;没有投机暗算、落井下石;没有歹徒蒙面、刀客劫杀……只有静谧的殿堂,检阅着游客静静的脚步、静穆的神情和静默的焚拜,时有檐铃叮当作响,衬得古寺更幽静;夜晚,星月无声,古寺入梦,只有蛙鸣、虫呤和夜鸟冷不丁的啼叫,声声唤出夜的沉静与寺的幽静……好一片幽幽静土!

漫步在慈云寺,感受着佛禅的滋润和净化,仿佛进入了佛国世界。在这里,一切杂念都灰飞烟灭,世俗纷争都无影无踪。置身于佛的怀抱之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由现世的“此岸”奔向佛国的“彼岸”。我们去的时候,方丈释延超大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大师佛法高深,知识渊博,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大师从佛的角度,结合当前的民风世事,给予注译、禅明。大师的一番教悔,字字珠玑,句句隽永,直指人心。我们在不知不觉、自在放松的境地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开拓了视野,汲取了智慧。
慈云寺,一个值得游览、观光、休闲、静心、参禅的绝佳去处!
作者简介:

侯发山,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秘书长,郑州商学院客座教授,巩义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协主席。著有小说集23部。有7部作品被搬上荧屏。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