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密州开创词坛豪放一派]
苏东坡初到密州的情况很是糟糕,前任给他留下的是"岁比不登,盜贼满野,狱讼充斥",当地百姓饥馑疾疫,还有盗贼们趁机劫掠,治安民生都成了大问题。
作为一个文职官员,苏东坡在密州不仅要处理乱七八糟的地方政事,还要带领部队去剿灭盗匪。
针对"盗贼渐炽"的情况,苏东坡向朝廷提交《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详细分析盗贼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治盗之策。


另外,还在《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中,陈述了方田均税给地方百姓带来的危害,提出政策应符合民情。
古代的官员工作其实也不清闲。虽然由通判到知州是职务的晋升,但是密州的北地生活,远远不及烟雨江南的美景。

蝗灾刚过又旱灾,赈灾救难拾弃儿
1075年的春天,密州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灾,"飞蝗流毒,遗种布野",肆虐的害虫们把乡民们田地当做了自家餐桌。
一时间,铺天盖地,颗粒无收,历史记载当时已经严重到"民多弃子"的程度。
这场天灾,作为父母官的苏东坡,亲自组织军民百姓展开抗灾自救。

在他的《祭常山祝文》中,描述当时的情景,"桑柘麦禾举罹其灾,民其罔有孑遗"。
作为地方主政官员,抱怨客观环境于事无补,此时的任首要务,无过于捕杀蝗虫,开放粮仓,救济受难百姓。
礼贤下士有所得,苏东坡从当地老农那里获取了治虫经验,号召大伙用火烧、深埋的办法铲除蝗害,取得较好效果。

为了带动积极性,采取激励措施,动用部分仓米来奖励捕蝗成绩好的农户,不久即扭转颓势,密州一地呈现出"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仆"的景象。
赈济救灾的同时,苏东坡如实把密州当地灾情写成疏文,提交朝廷恳请减免徭役赋税。
苏东坡按照惯例"茹素斋戒",同时自己带头降低俸禄,变卖家财用以赈济,最后竟然落到"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的困境。

苏东坡还特别关注地方民生治安形势,"洒涕循城拾弃孩",他以悲天悯人之心,救助落难流浪儿童,救助安置了四十多个困饿无依的孩童。
他把无依无靠的孩童,安排到自愿接纳村民家中,府衙每月拨付抚养费,但是他这个太守家,却没有余粮了。

蝗灾刚过,旱灾又至。
按照密州地方的风俗,最高地方长官需要带领州府大小官员到西南的常山雩泉祈雨,以此诚心感动上苍普降甘霖。
说来也是灵异,常山祈雨没几天,竟真的下了一场大雨,极大缓解了地方旱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祭天游猎满弓张
按照古代的逻辑,祈求降雨灵验,说明官员受到上天眷顾,政绩是非常优秀的。
看到百姓恢复农业生产,苏东坡也放下心中的包袱,上天的"首肯",也让他志得意满。
压力纾解,心情宽慰,苏东坡很高兴,带着属下官兵,到祈雨的地方答谢天地。

归来的时候,幸福感爆棚的苏知州,油然而生了郊猎的兴致。不仅如此,大词人还即兴写下了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超然台上,有"诗酒趁年华"的恬淡闲适;月下独酌,有"但愿人长久"的人生感慨。
如今苏翁已是不惑之年,由诗书锦绣的江南名城,调任北方贫瘠的密州,依然保持了"少年狂"的心态,更展示出"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凌云。

苏东坡对这首词非常得意,他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虽然没有柳永的柔婉词风,但却开创了豪放一派,也足以自成一家。
自豪感、自信心,跃然纸上。从这首密州狩猎而作的《江城子》往后,苏词壮美之气顿开。

苏东坡打破了诗词的壁垒,提升了词坛的境界。从此,苏东坡纵意驱驰,无往不利,其豪放词有天海风涛之声,其婉约词作也是信手拈来,佳作迭出。

但是来自鱼米之乡的苏东坡,面对密州百姓的困境,心里是内疚的。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表达了沉重的心情,"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文彩华章虽然可以激励奋斗,却并不能拯救疾苦。(待续)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苏东坡 [宋]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