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题
作者:曹新频
凡事凭心莫问天,天高云淡意茫然。
交朋学识三千卷,经世家书数百篇。
仕宦几时惟有德,人生何处不随缘。
老来欲向吟坛望,一片遥遥入暮烟。
竹林野老赏析:
这是一首感事言怀诗,诗题曰《无题》。大凡曰无题者,是诗人作诗别有寄托,或者有所顾虑,不愿将诗的主旨明白显示在题目上,就用“无题”作为诗的篇名,这类诗就叫无题诗。唐朝李义山这类无题诗写得最多。
首联:凡事凭心莫问天,天高云淡意茫然。
人世间,不管做事,待人接物,只凭良心去做,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无须去问天,不用理会天的感受。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天人感应说,人天相通,不管你贵为天子,还是一介草民,你做什么事情,天都在看着。上至天子皇帝,如施行仁政,爱民如子,上天就会给予奖励,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反之实施暴政,横征暴敛,上天就会先用旱涝风灾蝗虫地震等进行警告。再不改弦更张,上天就会收了他。所以古代的皇帝如遇到天灾,心里是很害怕的,好的皇帝会下罪己诏,把自己痛骂一顿,以祈上天的宽恕。下至平民百姓,一介草民,如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也会遭天谴,也会天打雷劈。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人做事,不昧良心,也就不违天意,也不用担心会遭天谴。“莫问天”,因为你没做过愧心事,没有违背天意,心安理得,所以不用去问天。古之屈子作《天问》,穷究天地宇宙,社会人生,自然规律。何曰天问?盖因天遵不可问也。
“天高云淡意茫然”。因为天遵不可问,问也“意茫然”,天是不会给你答复的。首联诗意隐晦艰涩,诗人所感何事?联系到诗人用无题作篇目,必然是别有寄托,或不待明言。但依下联推之,诗人肯定是看到有人做了亏心事,遭到了报应,才有感而发。诗人是要表达一种为人处世的立场与原则。
颔联:交朋学识三千卷,经世家书数百篇。
“交朋”是指人际关系,与什么人结朋,与什么人为伍,这里面大有学问。“揽尽诗文三千卷,十方天地暮色深”。当你看完了诗文三千卷后,再看天地万物的光景是不同的。你饱读诗书,看人对物的观点和认知将变得超凡脱俗。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与谋也”。
“经世”,是指治理国家或阅历世事。《淮南子.俶真训》云:“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有“经世家书数百篇”之人,非簪缨世族,亦是书香门第。先人的教导,历史的教训,使诗人懂得如何结交朋友,待人处世。《孺子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祖先的遗训,是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处世哲学。
颈联:仕宦几时惟有德,人生何处不随缘。
古今中外,正人君子,是不太适合做官的。官场有官文化,官场规则,不谙官场规则,寸步难行。当官,不能有太多的知识,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官场是最忌独立思考的地方;官场讲不得良心、正义和原则。做官要懂得拍马溜须,投机取巧,圆滑奸诈;官场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官场从来就无德可言。记得清未名臣李鸿章好像说过,你既想做人,就不要当官。官场,从来就不是一片净土,官场,从来就不是一般善良的书生可以待的地方。
“人生何处不随缘”,这是从陆放翁的《送芮国器司业》借过的:“此心知我岂非天,双鬓皤然气浩然。曾见灰寒百僚底,真能山立万夫前。洛城霜重听宫漏,霅水云深著钓船。拈起吾宗安乐法,人生何处不随缘”。这种从别人的诗中移过为我所用,古人多的是,毛泽东就干过不少这样的事。随缘,佛家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是随应机缘,任其自然。晚唐白乐天的“随缘逐处便安闲,不住朝廷不入山”;北宋邵雍的“生涯澹澹随缘过,未肯将身入彀中”。“入彀中”,是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比喻他人进入所设计的圈套之中或自己掌握之中。唐太宗李世民看到科举士子们鱼贯而入,非常高兴,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明唐伯虎又云:“随缘冷暖开杯酒,懒算输赢信手棋”,世事如棋,人生如梦,又何必计较输赢呢?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快乐地生活才是最要紧的。
尾联:老来欲向吟坛望,一片遥遥入暮烟。
看来,官场是不适宜我等书生待的地方。现在即将年老退休,还是读读书,写写字,吟风弄月,自得其乐。然而,当我步入吟坛,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舒坦快活!“一片遥遥入暮烟”,真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中华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辈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一片遥遥入暮烟”,是中华文化深不可测,是迷失方向,是诗人被中华古典诗词所深深吸引,找不到路径,这是诗人自谦之辞。
这首无题诗,针砭时弊,描摹世态,诗意绵邈,隐晦艰涩,蕴藉遥深,颇有玉溪生之味;结构严谨,章法老到。首联以诗人亲历亲见之事起兴;颔联以“交朋”和“经世”的社会阅历和祖先遗训承之;颈联以官场百态,社会人生的事象继续铺排,抒发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学为转;尾联以厌恶官场而向往诗坛,自得其乐作结。诗格高古,辞美律工,不失为一首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