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南北座向的主街道上,一条约5米宽的小河,从中间潺潺流过。从而把街道切割成了两半。高山流水,造化了一个高原社会。山上有瀑,有溪,有河,高而不旱。大瑶山形成于一条庞大的山脉中,它起源于古老。87%的森林覆盖率,锻造了其丰富的水源,组成了具有良性循环的水系。25条河流,从高山流淌。它越过高山,冲向峡谷,咆哮山崖。以其最高的醇度,回报与哺育着100万瑶山同胞。
从街道中心款款流过的江水,来自源头。于是清澈而明亮,清醇而甘甜。从而保证了其洁净的身躯。为了美化市政,当局沿着流淌的江河,用石块砌起了整齐的河墙。亭台楼阁横跨江面,而形成了十米一凉亭、一桥梁。既是饰物,又是桥梁。从而街中有溪,宜水宜景,宜江宜市,辉映成体。恰到好处地凸显了山城的美色。
当行车从大瑶山的绕山大道开过时,我们举目下望。一泓绿如墨黑的湖水,以其弯曲,把山体围抱了起来。这时的山体,恍如从大海中航行的航船。高山、绿树,以及来来往往的人流与车辆,以一个整体,倒影在如镜的湖面上。恍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平摊在山峡里。
为了观景,当局沿着山湖,架搭起了一条两米宽的环湖道。人们或者傍依护栏,或者端坐于亭里,或者漫步在环湖通道上,尽享大氧巴的赋予。湖面上,三三两两的人群、情人,举起船浆,划着小船,噼啪江面。浆击湖水,而水声咚咚。这时,人们的情感如流水般,投入到这晶莹的湖中,而荡起了阵阵心浪。
叩见瑶王
瑶族艺术中心,是一座庞大的建筑。它已成为谣族文化的展示中心与推广中心。在这个城镇人口不足万人的县城里,如此这般的规模,足见瑶族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推广的重视。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陶鼓舞,曾响彻国内外。反映狩猎、农事和祭祀的舞蹈等,在这里频频地过招。鼓之、歌之、舞之,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即兴而起。使人们观后回味无穷。瑶族歌舞电影《旺都之恋》,使瑶族长鼓舞的魅力得到了较好展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呐喊式山歌,为中国歌曲宝库,注入了瑶家人的音符。
在瑶族艺术中心大门的正前方,一樽五米高的瑶王塑像,坐落在那里。他头顶骆驼形的帖帽,锦缎护体,正襟端坐而举目远眺。仿佛在深谋远虑着瑶族山寨的建设。于是每当进入这里的人们,便不由自主地上前,对这个曾经对谣族人的建设作出过卓著贡献的瑶王,送去深深的一叩。
据传,在远古帝喾高辛氏时,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条虫,形似蚕蛹。于是将它护养于盘中。后来慢慢地,蚕蛹其身毫光闪现,遍体锦缎,从而变成了一条龙犬。高辛皇见状大喜。于是把它赐名为龙期,号称为盘瓠。一次犬戎氏族作乱,高辛氏答应,谁能砍下犬戎将军之首,便封邑赏金,把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犬戎将军的首级而归。于是帝不得已,将已女配给了盘瓠。
故事,曾在瑶、苗、畲等民族中广为流传,于是慢慢地,将盘瓠奉为瑶王。坐落在这里的瑶王塑像,便是根据这一传说打造而成。瑶族人一年一度的瑶王节,便在这里举行。通过对瑶王的祭拜,而把瑶族文化深深地扎入自己的土壤里,从而把瑶族人的特色永远留在山寨中。
我们沿街道而下,在已经现代化了的店铺里,从外引进的产品,如家用电器,食品等,仍成为这里的叫卖。但瑶家人的“三夹饭”、“四夹饭”,仍唱着古老的船歌,在这里风行大地,百年老店未改;瑶家泡茶,集提神与驱疲于一体,在中华文化的奇葩中,唱着一枝独秀的歌谣;瓜箪酒,苦甜相致,只要饮用一口,够你终生回味;“瑶家十八酿”,源于瑶山的十八种原料;成于瑶山“圣水”的豆腐丸,已成为市场的绝唱;瑶家腊板鸭,色亮、皮脆、肉酥、肥而不腻,在中华肉食中,伴着独角戏的角色。
走进这里,无处不怪,而又无处不新鲜。处处在吸着人们的眼球。
大雾笼罩下的瑶山
入夜,清高气爽的瑶山寨,把我们送进了一个甜甜的美梦中。清晨,一阵喳喳的鸟叫声,把我们从床上唤醒。我们夺门而出,去欣赏瑶山寨不一样的晨曦。
我们举目远眺。那墨绿色的群山,一截靠天,一截着地,构成了天地一体。闷得发慌的小鸟,忽而喔.....喔......,忽而喳....喳.......看似闷得凄凉。城区内,烟囱吹烟袅袅,餐饮业开始在那里跋足先登,经营早点。接送小孩上学的大小车辆,在大街小巷上嗡嗡地倒转。这里的中小学校,与国家教育一盘棋。其教材属于国家统编。但实行瑶、汉双语教育。
在对面的山体上,一条小路从密林中向外探出。一位农夫挑着担,吱格地拔动着路面杂草,从山上缓慢而下。伴随身边的黑狗,一直走在他的前面,为着主子开路与护卫。它的鼻子,一直在前面呼呼,为其主子探路。长期与深山老林打交道,练就了它敏捷的嗅觉。只要鼻子一闻,十米、八米之内异物的异味,均可嗅出。一旦发现异常,便汪汪地狂呼,并寻着异味,穷追猛打。只一炷烟的功夫,便可将异物辑拿。如果发现了强敌,便向主人汪汪地狂呼,使主人尽快地作出防范。与城里人小鸟依人的宠物狗相比,简直是两种不同挡次的物种。
金秀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而金秀大瑶山,则被称为广西最大的绿色水库。空气负离子含量60000个/平方厘米。水质优于国家一级。年均气温17℃。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即使是三伏天,晚上也得盖着被子。有钱人在城里极尽着他的荣华富贵,唯独无法享有这洁净的天空。天然的清新与洁净,永远属于自然的建设者。
寻着土匪的踪迹前行
我们坐着旅游大巴,经过20多分钟的攀爬,终于登上了莲花山停车场。莲花山属于大瑶山山系的分支,是大瑶山的五大景点之一。我们沿着当年土匪攀爬走过的山间小道,蜿蜒地攀爬。它的九曲八弯,终于看到当年土匪盘居山寨的踪迹。当年的土匪,正是瞄着莲花山的茂密与高耸,而盘居于这里,肆虐着这一往民众。我们终于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山寨。
山顶上,盘瓠庙,依着莲花山的山脉,而立于山中。它高瞻远瞩,遥望着瑶山大地,守护着这一往水土面对土匪扰民,而虎视眈眈。他手里持着一个牛角,是当年瑶民在遭匪徒追击时,在实施分支逃跑时,而发出号角的一个标志,是当年瑶族人惨遭土匪肆虐的记录。
在这里,石林仙都,仙女亭亭玉立,如情人幽会于山谷,如老人昏恋于晚霞,如盘王兵马俑的阵列。天然石门,其高4米,宽1.5米,厚1.5米,门头卧着一座五六十吨巨石,令人叫绝。杜鹃花林,它集短柄杜鹃、华丽杜鹃、广西杜鹃、贵州杜鹃、毛棉杜鹃、红岩杜鹃、北江杜鹃于一体,独占这一往水土。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一束束,一团团地簇拥。举目望去,五彩缤纷,令人凄迷。其栩栩如生的造形,对莲花山注入了神来之笔。
瑶族拥有独特的风情。终因渊源、语言、服饰和习俗的不同,而划分成盘瑶支系,布努瑶支系(又称为苗语支系),茶山瑶支系、那溪瑶支系(又称为侗水语支系),汉语方言支系等。从而组成了风格不同的一簇。
在古代,瑶族人曾有过“刻木记事”的历史。也曾有过用汉字刻写碑文、记录歌词和抄写经书的过去。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今仍保留着明代的手抄歌本和经书。
创造历史的那一刻
1951年,这里曾发生过的瑶山剿匪,曾轰动中外。大瑶山的名字,也因此刻写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中。
随着行车的唰唰前行,一个大瑶山剿匪纪念公园,挺立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郊外。在这个占地面积二万平方米的公园内,大瑶山剿匪纪念碑,以其高耸而庄严,而矗立在公园正门的平地上。大瑶山剿匪的历史、参与指挥的有功人员,以及瑶山剿匪大事记等,均刻写其间。采用红色油砖铺设的纪念碑平台,凸显大瑶山剿匪的惨烈。其东、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设立着的8级阶梯,以白色钢筋混凝土作栏,显得庄重与肃穆,从而凸显了大瑶山的不朽。
1950年初,国民党的残余,汇集着当地的土匪约4万余人,集结于此,作出垂死挣扎。1951年解放军广西军区,集中了约14个团的兵力,携同当地瑶族同胞组成的民兵,实施了千里封路、封江。击退了国民党与土匪的40多次突围,被歼敌军5600余人。随后,会剿部队与地方工作队,在瑶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反霸、反特和收缴枪支等活动,以摧毁土匪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剿匪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目前金秀大瑶山,正处于开发中。天堂岭、金秀老山、莲花山、罗汉山、圣堂山、五指山和龙军山等,一山一景。正以其清新,端秀,品质,高雅,而笑迎着四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