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


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都是诸城人。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份,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渊之别。当时官员的薪俸已经减低。

苏东坡在他《杞菊赋》的序言中说:“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
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苏东坡写的诗中曾说绕城而走,孩童死于道边葬埋尸体,热泪盈眶。
几年后,他在一封信里曾提起他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里抚养。

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说也奇怪,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
这一段生活中写的数百首诗里,很难找到何者是主要的情调。

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
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上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恐惧的气氛。

再没有别人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更充分,别的作家要表达的,现在苏东坡都用美妙的诗歌表达出来:表达得更为清楚而深刻。
苏东坡是离京在外,内心还有以前的创伤。对现时政局演变的方向,他感到不安,感到了隐忧。

这种忧伤,他灵魂感受的比别人更敏锐。看他用多么美妙的诗句表达出来: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苏东坡是不可以预测的。他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不知道。
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寓有深意的讥评。

苏东坡不知道他下一行写什么,而且也并不在意。在他那天才横溢之下,他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就接连写四五首诗,而且用同样的韵。
有一首诗,开始就写天欲雪的气氛,他这样开始: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接到他诗的朋友寄和诗回来,苏东坡又答以诗寄回去,诗的开头如下: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朋友再和,他又寄第三首如下: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远细欲无。
第四首开头如下: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令人动容。

他用平易的文字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
他以官员之身监督工人,他亲眼看见黎明之时,工人闻号声而聚集开工,他用寥寥几个字便写出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他若一放手写去,就无法节制。

按照中国的标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

他对陶渊明的诗越发爱好,他那首《西斋》诗和陶诗相比,简直可以乱真。
在这首诗里,不但可以看到真正的宁静满足,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以及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示出静谧的喜悦。
原诗如下: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蝺蝺亦非狂。
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
鸣鸠得美荫,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