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脉明
★参观平遥古城县衙话楹联
到山西平遥古城旅游,绝大多数游客会不由自主地来到古城中心西大街的平遥古县衙参观。平遥古县衙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县衙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
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县衙。 参观平遥古县衙,让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县衙里面各处的对联,县衙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隽永深刻的楹联上得以展现。正可谓是“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
县衙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来到平遥古城西大街平遥县衙正门前,只见县衙大门两旁亮黑色的柱子上的楹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世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给民看,下联给官看。且有劝说调解之意,更有警醒监督之效。无论是告状打官司的百姓,还是坐堂审案的县老爷,升堂前再三思考一番,告或不告心中再斟酌一遍,县太爷审案必须公正。一副对联既揭示了为民之德,也阐释了为官之道。
穿过县衙的大门,绕过照壁,进入到比较宽阔的大堂院。东西两侧为“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东边是吏、户、礼房,西边是兵、刑、工房。
在此庭院的正北方向有一道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钉黄铜大钉,威严庄重的大门,这就是仪门,即“礼仪之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迎接贵宾、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仪门两侧的楹联是:“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又怎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呢。
跨过仪门便是县衙的大堂,这座庭院比前面的庭院还要宽阔。大堂也叫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是整个县衙中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二尺余的台基地上,显得雄伟壮观。大堂前面檐下悬匾额题写:“亲民堂”。两侧楹联为:“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上联的意思就是说知县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那么在审案的时候不要以为老百姓好欺负,回头想想,自己没当官之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下联的意思是得到一个官职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个官职也不是件耻辱的事,不要说这个官没有用,地方的兴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这个七品芝麻官来打理。此联提出了为官为民的辩证关系和荣辱观,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提醒不要忘记官吏多从井田中来,须视民事如家事。为民父母,要勤劳案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悬挂的匾额“亲民堂”三个字一看便看出“民”字写错了,多了一点。其实是有意多写了“一点”,意在“为民、给民多一点”。
县太爷官衔不过为正七品,百姓戏言为“芝麻官”。芝麻虽小,却可震慑一方。正所谓“地方全靠一官”。当地土地、户籍、赋税教育完全由县太爷一人定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大部门完全在其掌控之下。如此说来,知县的为人及品质优劣则直接关联着百姓的生存和一方安定。此楹联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这副对联。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并且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大堂背后便是建筑规格较大堂要低一等的二堂,且自成院落,与后面的内宅相通,所以二堂的院门也称宅门。二堂主要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小憩或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没有了大堂的森严氛围。堂外联书:“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撰联者故意将“愧”字少写一点,“民”字多写一点,巧妙含蓄为官一任就该多得“点”民心,少一“点”愧疚。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民公仆们执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了二堂即为内堂,亦称内宅,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案件也在此审理。内宅是知县的生活区,中间三室为客厅,东边一间是卧室,西边一间为书房。内堂悬匾额:“勤慎堂”,意为做事要勤快谨慎。两旁楹联上书:“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这副楹联想必是知县们提醒自己要时刻自律,分清公与私、法与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此联犹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中轴线最后一进院落为大仙楼,楼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窑洞式建筑,冬暖夏凉,是知县吃饭的餐厅。这里原名叫“观云楼”,是知县每日茶余饭后,观察四乡天气状况的地方,可以看到城中周围的许多建筑,视野很开阔,感到神清气爽。清代改称“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的狐仙。大仙楼下窑洞厨房悬有一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开门“七件事”每个凡夫俗子都离不了;而孝、悌、忠、信、礼、义、廉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提出的“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大仙楼的东西两侧为厢房,东厢房原为厨房,西厢房为炊管人员居住的地方。从东厢房穿过,就到了县衙的东侧线最北端——花厅。从花厅向南依次是常平仓(粮厅)、赞侯庙、土地祠,彰瘅厅(钱粮厅),每一处庭院都有楹联。
花厅是知县修身养性的地方,明清两代还规定:县太爷上任不许带家属,而且必须在离家乡500里以外的异地当官,且3年任期内不许家眷来任所探亲。县太爷的一日三餐也有严格规定,如果没有接待任务,每天吃的工作餐基本是两荤两素。闲暇时可进入后花园吟诗作画抚琴,也可以去风雅台看看戏。平时享受不到天伦之乐,这里也是知县娱乐的场所,花厅中堂的楹联为:“鱼因念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即使在后花园娱乐一下自己,也不能忘修身养性,此联融景于情、寓理于情,犹如警钟长鸣。
在花厅的前面一个庭院是粮厅,也就是县衙储存粮食的地方。对联为:“万事莫苛求,祗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此联旨在提醒清白做人,不要贪污国家的粮食,对百姓有个交代。
粮厅的前面是鄼侯庙,供奉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丞相萧何,刘邦封萧何是赞侯,所以这里也称“赞侯庙”。这里供萧何主要是让知县效法萧何,精忠报国。有庙就有戏台,在这儿是唱给萧何听的。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会调来戏班来唱戏。戏台联为:“鄼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
再往前就到土地祠了,土地祠是明代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并且里边的这两副壁画也是保存下来的,东面青龙,西面白虎,道教的护法神,土地祠联为:“凭此衷一秉虚公,不近利,不好名,勤勤恳恳,但求无愧所知,无负所学;愿斯民共行直道,莫吝财,莫滋讼,浑浑朴朴,庶得各安其业,各遂其生。”上联奉劝天下的官员不近利,不好名,勤勤恳恳;下联昭告世上的百姓不吝财,不滋事纷争,朴朴实实,安居乐业度过一生。
平遥县衙中轴西侧线由南向北依次是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各处都有楹联寓意着其丰富的内涵,如督捕厅正厅联:“ 违法者无隙可趁, 行凶犯有罪难逃。”主簿房联:“狱贵得情宁结早;判防多误每刑轻。”
……细品平遥古城县衙里的楹联,是很有特色、颇具意味的。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楹联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亮点,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辉,细细品味,给人许多启示,其精华部分,值得借鉴和继承。
作者简介:
周脉明,男,1967年出生。原籍山东平阴,现居鹤岗市。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检察日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香港《文汇报》《博爱》《智慧与思维》《军事故事会》《上海小说》《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骏马》《草原》《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阳光》《民族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篇并且多次获奖,另有《母爱在<新华字典>里》等文章被选为中小学生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