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年代铁血柔情的颂歌
——读中篇小说《那座军营,那群士兵》
文/曹安国
读罢杨西景、侯发山在新华网客户端连载的中篇小说《那座军营,那群士兵》后,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这样写军人题材还是首次读到!作者以重回老营盘的行程为经,以这群退伍老兵们当年五光十色的军营生活为纬,以“单机事件”和为张文英举行葬礼为伏笔,编织出了一曲和平年代基层官兵铁血柔情的壮丽画卷。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去发现美传播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小说是叙事文学,作家进行创作,选择何种角度去观察叙述,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在和平年代,没有炮火硝烟攻城拔寨的壮阔战争全景,也没有单刀白刃捉对厮杀的嗜血格斗特写,更不可能产生《高山下的花环》那样憾人心魄的悲壮故事;该用怎样的视觉去表现火热的军营生活,《那座军营,那群士兵》的作者深谙此道。他们选取独特的视觉,聚焦和平年代军营生活的实质性内容,不着眼于正面描写军训和考核,而是大胆地运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基层官兵的个性典型、文化学习、恋爱婚姻,甚至连队主官之间的心理摩擦和部队里边不能张扬的失窃事件,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现代军营丰富而真实的官兵生活。正是基于对曲高远与女大学生的趣味恋爱、孙雅雅“立体型”的个性和绘画特长、牛飞鸣落户烈士村的最终选择、张文英勇救落水儿童的生命奉献、张嵩山与杨伊洛心理摩擦而不失原则的默契配合、转业后张嵩山斗歹徒失去一条胳膊、曲高远全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巨额捐款、孙雅雅用润笔费资助20多名山区儿童上学等的精细叙述,为读者描绘出了和平年代五彩军营的铁血柔情。但是不正面描写军训和考核不等于不写,从文中“刚上任,张嵩山便带着连队,到城垛山野营训练。月底,上级通讯部门进行各专业验收,开考头两天,曲高远带的有线班连夺了‘千米作业’和‘夜间摸点’两项第一名。”“张文英入伍来到指挥连,他曾连续三年在师专业训练中拿了第一名,两次立三等功。”“指导员,您放心,这次参加军里竞赛,拼上小命也要抓上个名次!”等铿锵有力的话语和夺目耀眼的荣誉,便能感受到广大官兵们在艰苦的军训和严格的考核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选取这样的视觉来叙述,既能避开描写军训与考核时大量军事专业术语的运用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又能表现出人性的多面化,刻画出有血有肉的官兵形象。他们是一个平凡而敢作敢为的群体,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乐于奉献、聪明机智、不怕困难的性格,在他们这群曾经的军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那座军营,那群士兵》的作者采用常人不屑的视觉,独辟蹊径,述说军营生活中平凡的故事,从平凡中挖掘美、发现美、传播美,给读者带来多层面的启迪和思考,为军人小说的写作探索出一条新的可行之路。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是作者世界观与文学观的真实展现。《那座军营,那群士兵》的作者怀着对军人的无限崇敬、对军营的无尚热爱构思行文,使该篇小说起点高、格调明、境界深。
这万里城墙吆,
是咱一代代用血肉筑就!
拦胡马,挡匈奴,
夷狄难近咱家门口。
丢了头,抛血肉,
长城护家八千秋。
……
十三雄关忠魂守,
家园万代无边忧……
这雄浑激昂的《城垛谣》贯穿全篇,以长城为具象,以城垛山为载体,凝聚几千年来民众的心声,赞颂了中华民族传统中伟大的家国情怀,发自心底地赞颂长城精神,赞颂历代军人的无私奉献,是驾驭整篇的精神魂灵。指导员杨伊洛循循善诱,将战士孙雅雅的“爱情宣言”改定为“恒星·卫星之歌”,使其意境产生质的飞跃,成为《城垛谣》在新形势下的延续,是对长城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虽然描述的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但巧妙切合了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军队政治工作“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与时俱进创新政治工作的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时代要求。
“穿上军装,
我是您版图中那道万里长城;
脱下军装,
我是长城上那一排排恒久的垛影!
站着,
我是您咚咚作响的那面战鼓;
倒下,
我是您脚下那捧呵护着城墙的泥土……
《城垛谣》和《恒星·卫星之歌》古谣新歌一脉相承,饱含浓厚的真情实感,把整篇作品的意蕴推向崇高的境界。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既描述了城垛山下、磨剑河旁的军营里一群热血男儿高唱《城垛谣》五光十色的军旅生涯,也描述了三十五年后这群当年的官兵们心系老营盘,一条微信联络,便放下一切从四面八方赶赴老营盘相聚的动人场景。已走上专业画家之路的孙雅雅感叹:“这些年,我走了不少地方,今天才发现,最美的风景在这里!”杨伊洛带着张文英不死的魂灵来实现他生前要把自己骨灰的一半葬在城垛山的遗愿。牛飞鸣退伍返家,几经周折,最终选择落户烈士村,入赘墨春秀家,在老连长斗歹徒负伤后匿名捐助叁拾万元,并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固守老营盘,将烈士村建设为鱼水新村,为战友相聚搭建经济平台。已近古稀之年的战友们重新列队“点名台”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唰’,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此刻,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这一切,无不展现了广大优秀的基层官兵,在部队热血男儿豪情万丈铸军魂,回地方卸去戎装意气风发续辉煌,数载从军终身守魂的高尚情操!
自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事实如此。我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员制,除了少数将官们能成为职业军人外,退伍转业是基层官兵的不二选择。退伍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怎样度过余下的漫长岁月,显现人生价值?《那座军营,那群士兵》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军队的大熔炉里淬炼出来的人生里只有一句话两个词:奋斗与奉献。他们与时俱进,努力跟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部队,他们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学心理学,种试验田,为退伍后的发展提前打好基础;用杨伊洛的话来说,就是“借两用人才活动的东风,今年抓干部一个问题:学习科学文化,调整知识结构。” 官兵们争做“立体型”人才、“双翅英雄鸟”,力求全面发展。“从个体上讲,战士们有知识的深度;从群体上讲,战士们有知识的广度。”转业退伍后,他们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抖擞精神,充分发挥部队的优良传统,发挥个人特长,把在部队里所学、所感、所悟运用于生产建设,脚踏实地,以崭新姿态走稳自己的人生之路。张嵩山转业后做市公安局长,与歹徒搏斗失去一条胳膊。杨伊洛转业后先做市委政研室主任,后任武装部政委,帮助张文英大搞第三产业,安置国企下岗和生活困难转业军人多人。孙雅雅复员后成为著名画家,用润笔费赞助二十名山区儿童上学。牛飞鸣复员后成了养花专业户,后与张文英合作成立建筑公司,带领全村走上小康,搬出窑洞,住进新区,把鱼水新村打造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张文英复员后在家乡黄河边的九龙湾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搞特色种植,带动一方百姓走上富裕路;随着形势的变化,成立“复转军人合作社”,安置二十几个复转军人帮助当地菜农推销蔬菜;规模扩大后实施九龙湾生态旅游项目,最后为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曲高远转业后担任镇党委副书记,汶川地震自己捐款8000元,带动爱人捐款5000元,儿子捐款5000元。他们真正做到了:在军营,保卫人民,服务人民,无愧长城称号;回地方,忠于祖国,振兴祖国,堪称祖国脊梁。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中地名人名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深得曹雪芹真传,颇具《红楼梦》“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去)遗韵。地名中的“城垛山”“磨剑河”“烈士村”“鱼水新村”,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图腾,无不使人联想到国防、战争和军营的氛围。人名的设计更具深意,每个名字的含义都同本人的性格、经历、成就紧密契合。就拿连队两个主官来说,军事主官张嵩山,政治主官杨伊洛,一座山,一条河,山石硬朗,河水柔润,山水相映成为风景。张嵩山和杨伊洛两个性格明显差异的人互补互成,虽然有时心理上也产生些小摩擦,但从连队获得的荣誉可以看出,他们二人联手把所带的连队真正打造成了部队里的一道风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强悍不屈,水温柔多情,他们的名字也代表着他们的工作风格。张嵩山“眼里有水”“看人有准头”,遇事靠心里“有点子”解决问题;杨伊洛则善于走进官兵内心,帮助曲高远谈恋爱出主意,鼓励孙雅雅按特长发展绘画专业,针对不同人物事项因势利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着力解决官兵们生活、训练中的实际问题。虽然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同,但他们本质愿望很好,不失为部队基层官兵的优秀代表,也为在新时期如何带好兵提供了借鉴。他们的名字成为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
纵观全篇,若要说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窃以为题目不如用《老营盘》恰当。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仅是一孔之见,斗胆说出来就教于方家。感谢新华网客户端文艺在线平台推出的又一军人题材的力作!
作者简介:
曹安国,河南巩义人。作家,评论家。在《百花园》《辽河》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