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四大家族连络有亲,盘根错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本就是一个封建王朝兴衰史的真实写照。说句实话,本来早想斗胆写点什么,但因理解太肤浅,所以一直没敢动笔。仔细一想,也无妨,对于任何事物,欣赏的角度不同,结果有异。在这里,我用我的凡眼,粗浅谈谈我读《红楼梦》的感想之一:林黛玉为何自始至终都是泪眼婆娑。
一:话说林黛玉本是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赤暇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受天地精华,复雨露滋养,转世为人,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郁结着一段绵绵不尽之意。绛珠仙子,受甘露之惠,无此水可还,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

二:林黛玉虽是绝代美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只抽。娇袭一身治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此可见。黛玉从出生就身体不好,从会吃饭就吃药,求医问药,屡屡不见效。从小多病,免疫力低下,睡眠不好,多梦,所以自然对自己的身体过多关注,一般来说这种孩子敏感多疑。加上咯血,咳嗽,身体不适,气血两亏,也会引起情感脆弱,胡思乱想,自生闷气。所以哭便成了情绪宣泄的工具。
三:林黛玉无兄长,无姊妹,放在现在来说应该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就说幼年时代,林黛玉得到了父母满满的爱,如今父母双亡,也就是说她是个孤儿,虽然外婆家也给了大爱,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自己的支持系统缺失,没有倾诉的对象,即使穿越百年千年,父母在,家在,这是个永恒的主题。何况对于黛玉,一个青春期少女,何处能让她心安。所以她多次说出自己的心声,羡慕薛宝钗,有母亲兄长,尽管那个兄长是个不争气的呆霸王。甚至要认薛姨妈为母。这是她内心对亲情和母爱的渴望。

四.林黛玉,生活在外婆家,虽然衣食无忧,但总会有寄人篱下之感,在那个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汹涌的大家族里,不免处处谨小慎微,内心启用防御机制,敏感,爱刻薄人,心细。《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送花,黛玉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家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此处可见,黛玉心中始终觉得自己并非贾府的人,所以一定没人待见她。自卑中有着一种清高。

五:《红楼梦》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也把黛玉内心的孤寂,无助描写的淋漓尽致。黛玉惜花,通常把自己的命运和落花连在一起。“花开花谢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惹得肝肠断。久病折磨,命运未卜,悲从心生,何处惹尘埃,何处是归宿,内心苦楚向谁诉。大观园对她来说不是青春之歌,而是青春悲歌。
六:大观园里演绎青春的故事,在封建制度下,婚姻制度亲上加亲是时尚,她深爱她的表兄贾宝玉。但她终究内敛,不敢表白,渴望得到外祖母,和舅舅舅母的成全。对于贾府来说可她终究是外人,自幼体弱,所以一直未能如愿,每当宝玉亲近宝钗,总是心理充满醋意。想得到却又害怕失去,青春少女,情窦初开,对于这个多情女孩,何不伤感?

总之,黛玉寄人篱下,内心缺少安全感,满腹离愁别怨,最终这两位前世今生的有缘人,初次见面,似曾相识,且作久别重逢。然而最终擦肩而过,阴阳相隔,一个是黄土陇头,一个红尘渐远。令人唏嘘!

作者简介:郑彦芹,医务工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