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子啊,我求求你……
文/萧军
你也许见过两头牛一起犁地,同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农人手中的皮鞭,总是打在走得最快、使劲最大的那头牛身上,因为另外一头牛即便挨了鞭子,也拼命往后缩。说是两头牛拉犁,其实有一头牛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鞭子打的是快牛。
鞭子为什么要打快牛?想想,农人这么做也有他的道理。慢牛,打也是白打。牛不开心,人还生气。只有快牛能打出结果、打出效益、打出成绩,而快牛大多又是善良的牛,对主人的鞭子来者不拒,面对不分青红皂白的主人也无可奈何。他们那以德报怨的秉性,已经成了融入骨头里的遗传基因,甚至善良到懦弱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鞭子怎能不打快牛?
重读《西游记》,对四个主人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套用到犁地这件事来看,四个人的角色显而易见:唐僧显然是德才兼备、高高在上的领导,是用鞭子打快牛的那个负责人,他对妖魔鬼怪无可奈何,却用一道紧箍咒把孙悟空手到擒拿。
猪八戒显然就是那头懒牛、慢牛,每到饭点就嚷嚷着吃饭,遇见美女就垂涎三尺,一旦有困难就嚷嚷打道回府,时不时说几句风凉话,倒显得很是接地气。
沙和尚呢?地地道道的旁观者,不仅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而且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更是犁地这档子事的旁观者。取经路上,他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值得我们打好多个问号。但在“取经四人组”里,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即便是成为摆设,也算应急措施和备用方案吧。
最辛苦的,当然是快牛孙悟空了。小到化些斋饭,大到降妖除魔,近到画个圈圈保护师傅,远到上天入地寻求增援,包括三打白骨精的误会,钻进牛肚的凶险……都是他一个人独自包办。要说,八戒和沙僧对他可能还有意见呢——凭什么这么多的事情你一个人都干了,既然你如此了得,还要我们干什么呢?你一个人去取经得了。
鞭子打快牛,既是快牛的悲哀,也是主人的悲哀。长期鞭子打快牛,只能导致干事的人少,吃饭的人多,看的看,干的干,看的给干的提意见。虽然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事业靠奋斗,但这样只靠快牛的事业,注定是没有前程的,这样放任懒牛的集体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假设给西游记中的四个人签到考勤,我敢肯定,签到最齐全的一定是沙僧,其次是八戒,唐僧的考勤没有人敢去统计,那么缺岗次数最多的我猜一定是孙悟空。
懒牛是勤牛惯出来的,勤牛是懒牛整出来的。而两者一开始可能是差别不大的牛。恰恰是因为主人使唤方式的不当,导致了牛的变异和分化。当然,对于这种变异和分化,圆滑的人是会掩饰的:他们称赞勤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给予充分的精神鼓励。他们也会夸奖懒牛审时度势,该出手时就出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不敢质问挥舞起鞭子的那个人,只好弱弱地呻吟一句——鞭子呀,我求求你,不要总打快牛……
(文中图片为萧军老师拍摄)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教坛耕耘33年,绝不凑合;自发教研23年,成果丰硕;兼职文史13年,普遍认可。本职之外喜欢追光逐影、舞文弄墨,愿结识更多求真、尚善、向美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