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的那片红
文/王金波
任丘这块土地,整个大明朝和大清朝早期出的能人最多,文风鼎盛,当时有“任丘半朝官”之说。在朝廷里地位最高的,大半出在青塔一带,陈王庄出了一位李汶,他是明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咱们这会的国防部长),正赶上西北宁夏甘肃一带蒙古人犯边,李汶受朝廷委派,亲往边庭征剿,一番征战,李汶为大明向西面收复边地一千多里,万历皇上大喜,加授李汶太子太保,你说够厉害不?
蓝天爱心社联合燕春楼志愿团队走进青塔陈王庄村与边各庄村,为三个家庭的智障人士送爱心与温暖。
几辆私家车出了任丘市区,一路向西,刚刚下过两天雨,雨后的五月初夏,暖意融融。到地方了,24名志愿者纷纷下车集合,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瓦蓝瓦蓝的,蓝天下,和煦的阳光投射在红装的志愿者身上,一片火燃起来的红色,那么耀眼,那么让人心动……
共青团任丘市委发起的这次寸草心敬老助老活动,收到的贫困智障家庭资料如下:
1、青塔乡边各庄村边贵堂70多岁,靠打零工养家,妻子眼睛看不清事,有个残疾儿子不能自理。
2、青塔乡陈王庄村刘宝民70岁左右脑血栓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妻子智障儿子智障。
3、青塔乡王二女92岁一人居住,有个养女残疾,生活困难。
收到沐浴阳光边海艳、酒剩余温高成龙、城市牧马、天道酬勤、幸福树幼儿园李冰等各位志愿者的捐款及所捐物品。

第一站,看望边各庄边贵堂老人,边大叔家只有自己凑合着能做饭,老伴儿本来就身体不好属于残疾的,还有一个残疾儿子不能自理,都需要照顾,耽误老人外出挣不了钱只能打零工,老人不利落也不会收拾,所以家里有点乱,
边大叔儿子刚开始正常,后来两周左右摔了,身体落下了残疾,二十多岁了,没有劳动能力。
大家给老人一家送上了志愿者的礼物,女士们端出带来的馅和面,刷盆洗碗给老人一家包饺子,

男士们齐帮动手打扫屋里和院里的卫生,老人一家看着很快包好的饺子、打扫干净的院落,非常开心。

陈王庄村刘宝民大叔走路一瘸一拐,是前几年脑血栓落下的病根,老人是退伍军人,把青春与热血奉献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刘大婶见志愿者进门,迎上来一把拉住蓝天志愿者夏秀华的手,老人家激动得说话声音都有点发颤。我们看到的这处新房是刘宝民大叔儿子的舅舅出钱给盖的,见志愿者来了,大叔大婶像招待客人一样把大家让进了新房。
刘大叔刘大婶家住的多年前的老房子,外面看起来很破旧,进到里面,看到屋子拾掇得非常干净,一看就知道老两口是勤快人,
趁着女志愿者进屋包饺子,男士们来到了南房,刘大叔家三十多岁的儿子,在手工拼接塑料件,大家试着摆弄了几个,听一旁的刘大叔介绍,加工这种塑料件,做成每个成品给三分钱,大家算了算,一千个成品才能挣30块钱,搞加工的刘大叔儿子有点精神智障,一天做不了多少,每天也就挣五六块钱,大家看着干活的刘大叔儿子,不由一阵心痛。
寸草心活动的最后一站,是陈王庄村92岁高龄的王二女奶奶家,王奶奶的青少年时代,日寇正横行中国,王奶奶跟村里的民兵一起抗日打鬼子。多年前老伴去世,王奶奶年老体衰,养女有残疾,日子虽然艰难,可有各级政府与志愿者的不时照顾,老人很感激现在党领导下的好年景。
临走时,大家搬来椅子,几位志愿者扶着王奶奶在大家当中坐下,一起照了合影,
出门时,王奶奶送了出来,风吹起了奶奶的满头白发……
1938年冀中区党委、冀中区行政公署、冀中军区司令部进驻青塔,军区司令吕正操就住在彭年家,开国上将王平是冀中军区政委,随后在陈王庄创立了《冀中导报》,外称“青塔书店”。
车子发动了,返程中,志愿者脑海里王奶奶随风凌乱的白发挥之不去,仿佛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王奶奶跟其他的冀中民兵一样,手拿长矛梭镖,面对日寇的铁蹄毫无惧色,站岗放哨送情报,一直坚持到把鬼子赶出了中国,迎来了新中国,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
大明朝兵部尚书李汶收复失地,一片赤胆忠心,死后就葬在陈王庄;八路军冀中军区的机关报《冀中导报》在陈王庄创刊;王二女奶奶与其他民兵一起在陈王庄坚持抗日打鬼子,今天,蓝天的志愿者来到了陈王庄这块英豪辈出、代代人杰的土地,红色的马甲上衣更是那么耀眼,那么红……

(文中贫困家庭资料由陈王庄村委李风存、蓝天爱心社助老部边海艳提供)。
作者王金波,男,1971年出生于白洋淀畔现雄安新区鄚州镇杨临河村,毕业于河北师大英语系,本科学历,雄安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雄安任丘艺术联合会会长,亚太文化艺术联盟爱心大使,中国诗歌春晚签约诗人,中国老子艺术团成员,酷爱声乐、文学、朗诵、旅游、舞蹈与公益,最大梦想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让世界倾慕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