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风直到夜郎西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夜郎文化遗址游记
张玉
一
我爱慕上弦月
以及月光裹身的马匹
谁是八百里阿西里西的帝王?
夜郎傲慢无比
夜郎模糊的轮廓在梦中显得越发模糊不清,渐渐地被一股股深冷的气流和不疾不徐的歌声缓缓包围。这流水的颜色便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冷清寂寞风雨,夜郎便从秦汉之前的某个时间的褶皱里探出头来,竹影婆娑的夜郎,时间落在文明的右手,于是便有了诗歌,引得谪仙李白的吟哦,也便有了无数的人与自然、人与诗意、人与历史的深切意会。
夜郎,它的神秘令我向往。在远古,它曾经是蒙昧与自大的代名词,司马迁不无刻薄地记录下了一个边陲民族或曰部落的盲目自信:“汉与我孰大?”然而到了后世,这种批评或讽刺的意味已经不复存在,它渐渐成为西南人文历史的梦中天堂。诗仙李白简直是把它当做一个桃源来憧憬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绝句为夜郎平添了一种梦幻般的艺术感,以致多年后,那个美妙的“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山谷仍然在我心中摇曳,我一直打算把它写进自己的小说里。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古夜郎无疑是位于贵州,但它的都城或曰中心到底在哪里,有很多版本。直到近年,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一角;这里被考古学家们称为贵州考古的圣地,夜郎文化的“殷墟”。
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坟”。贵州考古专家宋世坤考证,可乐地处滇、黔边界,交通发达。据文献记载,这里曾是进入贵州的彝族默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可乐现在太出名了,落到文字上的可乐,我已经不想再做跟别人大同小异的描写——我本就不是因为慕名而来;当然,也不是为考察、学术研究而来的。我只是想单纯地来玩一次,在夜郎之西静静地呆上几天,看那些李白的杨花和子规;在红土的村庄、浓绿的林木和乌江之间走一走,看一看先贤笔墨中的历史,传说中的故事……如此而已。
我的夜郎之行,就从这里开始。
二
我去到赫章是在七月,酷热的盛夏使我需要到一个避暑胜地,一个可以给身心栖息和降温的高处。它在我的西南,通过火车,我就结识了这红土的高原上的城池、神佛的草坪、诗歌的最辽远之邦。那时,小城赫章没有打哈欠,也没有揉眼睛,就那么在我的目光下,轻轻一翻身,就醒过来了。然后是夺目的阳光,彩云布满西天,黔西的色彩和诗意纤毫毕现。我突然来到这座被神灵的想象或梦境描画出来的小城的时候,竟然不知该如何面对近似于洪荒年月里那份茫然的遇见。
赫章县城看上去是夜郎的入口,三千多平方公里面积的赫章县有18个民族80万人口,城内的建筑以低层楼房和白色平房为主,很整洁漂亮。城中街道不多,但是宽阔平直,街上往来很多穿着民族服饰的人,间或有过往的游客;临街铺面主要是饭馆,以川味居多,每一家都有酸菜鱼和米线,还有清冽的苞谷酒。城中有农贸市场,长途汽车站,街边的小店门口坐着面无表情的彝人,那眼神似乎天生是用来看辽阔草原而非一座小城。
一段有青苔和凿痕的老墙上面,我看见几株瓦松顽强地生长在青砖的缝隙里,为我展开一点碧绿。墙头有几块残缺的瓦当,像小小的毡帽;在墙的缺口处,可以看到院子里一根铁丝上晾着的浅绿色裙子,裙下是一条小黑狗,睁着眼睛坐在石板上。窗边有一串风干的腊肉,巷口几个老妇人在用我听不懂的方言轻声交谈,把我带回到更加真实的赫章。她们惬意地坐着,像从古夜郎一直坐到今天。
入夜,我们在一家叫“王猪脚”的老字号吃饭,王猪脚当然是卖猪脚的。老板说他家的肉是本地特产“可乐猪肉”,可乐猪是一种黑毛小猪,很古老的原始品种,因为产地在可乐乡,而且长相与可乐墓葬中出土的陶猪酷似,遂被命名为“可乐猪”。我很开心,原来从数千年前的夜郎生生不息地繁衍至今者,不仅仅是淳朴的彝人先民,还有可爱的土猪。
菜肴鱼贯而上。最令我倾心者,是一道“奢香玉簪”,它是用可乐猪肉配白壳辣椒炸成的,菜色青碧间白,皮酥肉嫩,隐约有草的清香。店里应景地放着《奢香夫人》,玲花的嗓音辽阔高朗:“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响水滩……”吃着奢香玉簪,听着美妙的歌声,可以遥想千年前那位美丽而神秘的女郎,她的爱情和传奇的一生。
猪脚汤姗姗来迟,蘸水的香味直钻心肺,一荤一素两种,素的蘸豆花,荤的蘸猪脚,一口下去,一股奇异的鲜香迅速在舌尖爆开,满口都是肥美的汁液,各种香和在一起,我像初尝“玉笛听落谁家梅”的洪七公,努力分辨百变千劫中每一般滋味,有豆花的清、猪肉的浓、辣椒的烈、云豆的腴……汤色清艳,小碗玲珑,我一连喝了三碗。
这真的是夜郎吗?世上从来没有永远固定在一段历史里的故事,一切解释和引申都来自于想象。我其实不是一个自大的人,但这不是我不认识夜郎的原因。我想我也许可以在这里居住,像一朵开到荼蘼的花,找到适合我的土壤和阳光,并善于为这沃壤和艳阳在风中歌唱。
我们现在已用不着凭某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含义来看待夜郎,如此迷人、浪漫、富含生命幽默感的故事,恐怕只有黔西这块原生态的土地上能自然生长出来。它一直在生长,时至今日,几千年的时光缓慢地流走了。那些或讪笑或钦慕它的人也都已作古,但他们的儿孙们此时正在韭菜坪、石林……带着他们新新人类的隐私或秘密,津津有味地散步、喝茶、晒太阳、谈恋爱、淘宝、发呆、做梦……我想,他们心中一定怀有对夜郎更深的爱。
三
我去了阿西里西大草原,先是大韭菜坪,最高海拔2700多米,我去的时候韭菜花没有开,满山满峰的碧绿,当地人说这种野韭菜不能吃。据说再过一个多月就是花期了,到那时,山峰会变成晶莹的紫色,可惜我不能在这里等一个月,只好留下一点遗憾。几个同伴嚷着头疼,大约是高原反应。我没有高原反应,因为我的家乡山西属于黄土高原,海拔跟这里不相上下,我完全能适应这个高度的空气。但这里的阳光无疑比山西毒辣多了,视野中到处都是炫目的绿色火焰。
在牦牛、羊群、马匹和牧人的白帐篷之间,我风尘仆仆地闯入阿西里西草原。我听到一万只白羊在沙沙地吃草,我感觉这就是我梦中的夜郎。它是一个幻境,天荒地远地美丽。我俯下身,手抚阿西里西草原上旷世长风吟唱的苍凉,在二台坡上,细水淙淙涌出了金属质地的流响,太阳在石板河的尽头升起。天蓝如海,云白如雪,牧草把阳光切割成千丝万缕,那些凝滞或永逝的歌谣,在空谷中被拉长;溶洞凝固了第四纪的喀斯特沉积,那些冰川的足迹,随着《阿西里西》的歌声飞越千年。有一些梦想,在格桑花和狼毒草丛间穿越亘古荒原,映现黄金的色泽。一望无际的草场上,衣衫飘拂的苗族姑娘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款款移步,那世俗永不能染黑的河谷,沉静地向前缓慢流淌,在鲜花与绿草之间,人便容易迷失在不朽的时间里。在一些浅滩上面有鹳鸟,它们站立的姿态像唐朝一样辽远。远处开来一辆银灰色的越野车,车在小丘下忽然急刹,随之响了一枪,一个穿牛仔裤的汉子推开车门,从草丛中拎起一只腿脚弹动的兔子。有歌声贴着草皮飘来,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我听不懂,只能听到几个长长的“啦”、“哦”、“咿”的衬词。草地上,有驮着女孩飞奔的红马。
这草原太绿了,绿得令人心碎。原上的天气变幻无常,上午还是晴空万里,近中午时就下起了雨,小雨蒙蒙,细如牛毛,气温骤降,我只穿着一件无袖短衫,冷得瑟瑟发抖,连忙在一个卖民族饰品的小毡包里买了一块大披肩裹在身上,可是只过了一小时左右,雨便停了,草叶顿时又绿得耀眼,天蓝如洗,不可逼视;仿佛一瞬间那些阴郁的冷色调突然调成了金粉。我还没来得及决定要不要解下披肩,就起风了,那些绿——青草的、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的嫩叶的、水藻的、溪流的绿,轻盈而曼妙地摇荡起来……即使在江南,我也未曾见到过如此繁复、清丽、恍若隔世的碧绿,就连苇叶上的露珠,都是绿的,满坡满谷的绿涌起来,将草原漫成一个绿的世界,空气里满满都是绿的香气。我坐在大绿之中,尽情享受着这绿的惬意和惆怅。我就这样走走,坐坐,再走走,再坐坐,直到黄昏降临,看碧成灰,才慢慢离去。
四
小韭菜坪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呈现,这里是贵州最高峰,站在山顶,可一览众山小。被万顷草场环绕着的千亩石林间云蒸霞蔚,使山间风景层次更加丰富。本地人称之为“洛布石林”,彝语叫“落布惹”,大意是滑竹与石头构成的森林。有许许多多大小各异的奇石,千姿百态。其中一些突出的象形石被赋予传说,我饶有兴致地听了几个故事,例如“乌龟托经”。但我觉得这些传说都平平而已,这样的风光,无需靠故事来渲染,它们本身就是大自然最美丽的传奇。风吹草低,我觉得这些大石都化作了一群群藏于漫山遍野草丛里若隐若现的牛羊,它们在草叶间生长、栖息,生生世世,郁郁葱葱。是这天生的碧草孕育出洁白的石头?还是石块用自己的灵肉生发出野草?我不知道。我只知它们是天作之合,是古夜郎栽种到后世的巨大盆景。
傍晚,我在草场上看芦笙舞,当黄昏将满山满野的绿染成金色时,同样灿若黄金的歌舞将我包围。我又听到了那天在大韭菜坪飘过的彝族长歌:歌声悠扬,又略带感伤。我觉得这歌不是情歌,它渲染的并不是缠绵和欢悦,而是带有蒙、藏长调中那种属于马背民族独有的沧桑、忧郁、和痛苦的意味。整个下午和后来的月上中天,这歌声都在风中,不紧不慢地尾随着我,它成为红尘,弥漫在我身旁;它也像时间,带我前行,就像它行走在这无边的草原一样。我随这天籁之音,以皈依者的顺从汇入草海,成为真正的草;然后我在某个梦境被雨水冲洗之后,从草场穿越山峰的上空,升到赫章之前额,随那些风花雪月的变幻,一次次涅槃于万世不灭的夜郎。潇洒的歌手在此驻足,乘风的少年带来跳荡的欢笑,忧伤的诗人在水边沉吟,年迈的牧人执鞭放牧他遗失的青春和羊群,我多年前流落在民谣中的爱情,如今已经同彝族姑娘的水袖一样不可追寻……啊,韭菜坪;啊,洛布石林;啊,我八百里纵横伸展到无限的赫章,这亘古不变着却时刻常新的夜郎。我愿在它肩下老去,睡在这绿色的时光里。
作者简介:
张玉,女,1981年生,山西榆社人。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万字及部分小说,2012年出版个人文集《北寨以北》。曾获多种奖项,作品入选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