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秦鼎杯征文大赛散文类
二等奖作品赏析(2)
烂石生好茶
文/姜世福
早已听说丹凤有个茶叶基地,基地在武关镇的毛坪村。据说毛坪村多麻岩砾石,风化程度高,具有薄、软、碎的特点,利于茶叶生长,茶叶生长在烂石丛中。《茶经》中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砺壤,下者生黄土”。看来毛坪属于“烂石生好茶”的地方。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一探究竟,我们驾车从商南县城出发,一路向北,进入山大沟深的清泉,就进入了茶的世界,路在茶山绕,车在茶山行。一路闻着茶香,翻山越岭来到了清泉与毛坪分界岭。毛坪与清泉一山之隔,都是茶叶主产区。清泉属于商南县,毛坪属于丹凤县。两村之间的防疫隔离障还没有完全清除,我们小心翼翼越过土石堆进入毛坪村,水泥路立即变成了柏油路。
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精美别致的路灯,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之地,有这么华丽的公路,让人惊羡不已。路上偶有行人通过,背着竹篓或布袋,看得出来,他们是采茶人。正是茶叶上市季,怎能少了采茶人的身影。茶叶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茶叶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茶叶让他们脱贫致富。
亭台楼榭回廊,标牌标语茶厂,好一派茶园风光!看那山脚下四合院的正房顶上醒目的八个大字“秦人重诺,一言九鼎”,就知道已经来到了 “秦鼎茶厂”。穿过茶园,见几个穿着时尚的人正在茶园里低着头似乎寻找着什么,询问才知是外地游客在体验采茶。来到茶叶加工车间,见一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防护帽的师傅正在大铁锅里用手翻炒茶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原来这是在为游客炒茶,鲜叶是游客亲手采摘,让游客亲眼目睹茶叶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动手炒茶。看来毛坪村不仅种茶卖茶,还把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搞成了采茶、制茶体验园,开创了茶园新模式。
受气候影响,过了一个暖冬,开春茶叶生长极快,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价,采茶、制茶都要与时间赛跑。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明前茶与明后茶,制出来的茶叶品相不一样,香气不一样,价格不一样。毛坪茶大多数生长在山上,有的甚至长在极陡的山坡上乱石丛中,采茶都是完全靠手工一芽一叶的掐,手快的一天能掐三四斤,手慢的也就一两斤。采茶是力气活,是巧手活,没有吃苦耐劳的好身体,是无法坚持在茶山上弯腰采茶一整天。在电视宣传片上,我们看到都是身着统一服装的采茶姑娘,在碧绿的茶园里翩翩起舞,纤手花指,轻掐慢捻,给人们呈现出一副美妙浪漫的画面。实际上,去茶园看看,采茶的都是不修边幅的“爷爷”和“奶奶”们。很难想象,与时间赛跑,他们能否跑赢。好在毛坪村地处高寒山地,茶叶生长缓慢,慢慢长,慢慢采,精挑细选,制出来的茶叶都是上等好品。
值得一提的是,“秦鼎茶厂”里还建了一个“茶博馆”,介绍了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介绍了北纬33度商南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纬33.33度丹凤毛坪茶的发展过程。喝茶不忘种茶人,他们没有忘记商南茶叶引种人张淑珍,是她首创“南茶北移”至北纬33度,结束了种茶不过北纬30度的历史。
丹凤秦鼎茶叶公司董事长于国奇先生是一位儒商,爱好诗词歌赋,每年在茶叶上市季节,都要组织“茶香秦岭四月天”秦鼎杯征文大赛活动,面向全国征文,反响强烈,为宣传毛坪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次我们有幸见到了董事长,董事长说,毛坪村有5000多亩茶园,是近几年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型茶叶生产基地。毛坪村位于北纬33.33度,是中国最北段茶叶生长区。这里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雾日天气多,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所产茶叶具有汤色绿亮透明、香气浓郁持久、口感鲜醇爽口等特点。品了毛坪茶,就知道什么是“烂石生好茶”, “丹凤泉茗”果真名不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