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医论世
孙述考
2020.5.7日6时16分一52分作
我研究中医三十年,由己到人,医学临床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国民对待身体非常吝啬。这包括老人、也包括中青年,包括富人,更不用说经济一般的人。这也是一种“病”!国民对医学常识知之太少,对身体原理知之太少!身体生病了,就像韩非子写的那篇《扁鹊与蔡桓公》中蔡桓公“讳疾忌医”一样,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其实,几个成年人没有病?有病了,有几个人去找医生?
人活着,不仅是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身体的质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人往往不舍得花钱看病,这是一种对身体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宁肯让疾病相伴,也不想花钱。其实,我所知道的朋友身上的很多病,不用吃药、不下针、不手术,一定会好,但是,这些人,为了图便宜,这里问问,那里试试,有病乱投医,把小病放成了大病。我们说“养生”,没有说“养病”的。
我还是讲,在一个人身边,能帮你解决身上的疾病,已经是福报不浅了。而为什么非得不想花钱呢?医生的身体、时间、技术就那么不值钱吗?我们中医祖先为什么开中药一开一个或几个疗程?什么是“疗程”,即治一种病的医疗的时间段。因为,无论是药,还是手法,谁也不是神仙,一次很难保证都有疗效,但一个疗程下来,有没有效果,基本就看出来了。有的人持怀疑态度,问医看病,看一次,交一次钱,那怎么能行呢?对医生来讲,不收这样的钱,不治这样的人!
其实,世上有两种人是真诚的。一个是老师,对学生知无不言;一个是医生,对病人大医精诚。我身兼老师和医生双职,凡是信我的人,按规则办事的人,凡知书达理的人,来找我,我会把我发现的患者身上的病一一给予修复!世上的人,有几个像我这样不打针、不吃药的医生啊,世人的人,有几个人身边有像我这样的医生啊。
我向社会讲了三十年,有人相信,有人怀疑我的医术,我曾经说过,古有孙思邈,今有孙述考。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谁敢讲这个话?有人还在怀疑,我不用针、不用药,能治百病。
我人已半百,文章动天下,书画名五湖,衣食丰足,何必欺天下?大医精诚,上医直言。俗曰,医生只治有缘人!信者来,不信者远,俯仰无愧。








图片来自实拍,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介:
孙述考,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