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孩提时代系列散文五】
开荒地
作者/翟战功 主播/郝玉华
我的家乡沟多。大一点的沟有锣鼓沟、北头沟、小沟、南头沟、南河沟五条。沟里套沟、沟边有沟、沟上连沟的小沟就更多了。沟多,可供开采种植的荒地就多。一九八八年,我在平陆东山龙潭沟国营硫磺厂工作时,王永银三亩耕地就有二十六块,这己经算是个本地亩少块碎的奇迹了。而我家新开的荒地,都比他家的片场大,加起来都有好几亩呢,也解决了我家吃食不足的大难题。

我小的时候,生产队里的农活忙,家里孩子多,一个个孩子象一只只张嘴喳喳的雏燕在等着饭吃。土地虽然广,但靠天吃饭,粮食没产量,家里人只得省着,每顿只能吃个半饱。我早早就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这两句话的道理,“穷则思变”。当时,老人天天下地干活,也没有空闲。我小小年纪,就想到了用开荒种地多弄点粮食、蔬菜的办法去解决。荒地脊薄,我们又下不起肥料,只能采取增加劳动量多开荒地、薄收可以广种的办法,然后依靠片大地多、积少成多收获粮食和蔬菜,也算把家里的吃食安顿住了。

我开的第一块小荒地,就在我家大门外南面的半坡上 ,只有两平米左右的样子。我在荒地里栽上了大蒜、红葱,洋姜、白荠等菜类植物。因为在家门口,给蔬菜施肥、浇水都比较方便。我天天下学后就去地里,用小火铣、小镢头拨弄它们,把那块袖珍荒地种得绿绿葱葱的。为家里临时吃菜应了不少的急呢!那时,我才六岁多一点。

我开的第二块荒地在我家对面四百多米的南头沟边。夏天下午放学早了,星期天没事了,我都会背着工具跑到那里,把低凹(方言读wa)靠沟边的地方垒上堰,再把三面下齐,把土填在中间整平,施上肥,种上玉米。把坡上的荒地,依地势整成不到两米宽的层层梯田,种上菠菜、香菜、红葱和豆子。有一年,我从大姐家晒在大场的豆子中看到六粒籽颗很小的青豆,觉得稀奇,就把它拣回去种在我开的梯田里,没想到还长得象模象样,颗粒大、结角多、产量也高,很适合在我们这里种植。村民们看到我种的豆子那么好,都来讨种子,后来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有这种豆子,这种豆子成了我们村有名的特色大豆品种。

我的荒地有了收获,也丰富了家里的饭桌。看到这么好的效果,我和我父亲又在北头沟的两边开垦了大大小小成十块荒地。大的种谷子、大豆、油菜、棉花、向日葵,小的种白皮土豆、紫皮土豆、白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大蒜、韭菜 ,和老父亲抽的旱烟苗。这些荒地里种出的粮食蔬菜还真的缓解了家里没有吃、不够吃、吃不饱的许多压力。

“只有不想动的手,没有憋到死的牛”,要想填饱肚子、就得改变贫穷。要想拥有幸福生活,唯有辛勤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只有劳动,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劳动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劳动是艰苦的,就象我开荒种地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落地摔八瓣。但是劳动给我带来的是满筐满箩的喜人收获,让我吃饱了肚子,帮我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所以,我一生都会爱劳动,都会不停歇地劳动。生命不止,我的劳动也不会休已。

作者简介:翟战功,山西运城人,一生酷爱写作,供职于平陆县交通运输局。多年来,在多家媒体上发表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等文字千余件,撰写过多部电视专题片脚本,现为运城市作协会员,是台湾爱国媒体《台湾好报》、《两岸好报》聘请的大陆记者。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