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泉 洞
作者王安德
小时候,上一年级的时候,读过一篇记叙文《吃水不忘打井人》,作品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候,在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
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作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那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儿。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主席听后,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并和大家一块劳动,十天后,水井挖成,沙洲坝人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着毛主席”。
在韩城,相里堡村,张家巷中段,有一处"清泉洞",引起了我"采风"中的好奇,走上前去,我去了解它,挖掘出它的历史存在。
"清泉洞",并不古老,更不遥远,距今也就几十年间。
距住在"清泉洞"不远的农民讲,很久以前,农户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商议打井事宜,但井址选在何处,愁坏了想办好事的几家农户。
他们在村里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因为张家巷东端紧邻黄河,一般情况下,黄河水很大,渗透力极强,若在此处打井,井水可能发黄,浑蚀,不利于人们饮用,但是,别无选择的村人,只得在此打井。
几户村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井打好,出水的那天,张家巷聚集了好多人,焦急地等待着,真的盼望着流出能是清亮甘甜的好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他们的善举感动了上帝,从井中流出的水真的清凉透明,十分甘甜,众人表示庆贺,为了纪念村人的善举行为,巷里的一位老人便将此井取名为"清泉洞",并盖起小木屋一座,将此井遮住,加以保护,留下一个洞门供村人进出打水。
由于时代年久,一代又一一代的张家巷人在此打水饮用,造成了井水水位的不断下降,干枯,从而失去了往日的风彩,从此,村人将其弃之不用,便成为今日的废井,留作永久的纪念。

"饮水思源""幸福不忘毛主席",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真理,张家巷的"清泉洞"虽然由于时间的久远而废在那儿,但"清泉洞"三个字还留在那儿,让后辈人永远记住那时的几位村人,为了那一滴水,一桶水,一盒水,而忘我奋斗的精神,水,比粮食还重要,有人曾将水比做金子,有水就可以解决一切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像习主席所说"宁舍金山银山,就要青水绿山",水是决定一切的命脉,庄稼人有一句名言"春雨贵如油",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水"而奋斗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永远记住"节约用水""饮水思源"的道理。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