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靓在黑暗中摸出人间奇迹。
点评/黄诚专
今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想在西部风微刊上写些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上海盲女作家袁靓这个名字,18年前她经常给我主编的西部风诗报上写点诗文,深受广大读者的盛赞,她用盲文寄稿,邮局可以不贴邮票,我摸着点点戳戳盲文信壳,十分好奇,好在文章是她做记者的父亲👨翻译成中文,否则这个天书我一个字都不认识……
此刻我能为袁靓编发什么🤔作品呢?于是我上网搜索袁靓文稿,新华社和初中生读写报二篇文章很快跳出来了,我喜出望外,立即动手编辑。可遗憾的是她说文章复制不了,没有办法拿出来。
当时我清楚地记得上海,浙江、安徽、云南等各大中小学校校长,纷纷邀请袁靓来演讲。我曾发出过邀请函,只因袁靓当时活动任务实在太多太多,没能赶赴广西。在讲课期间,人家给她高达50万的讲课费,可她谢绝了。袁靓这种自强不息写人生的传奇经历,当时打动各大中小上亿学生。
今年袁靓已满33岁,又是五四青年节,故编发新华社记者张耀智、潘清对袁靓报道,让更多的读者加深对袁靓其人其事的了解。

自强不息写人生的盲童作家袁靓
文、摄/新华社记者张耀智、潘清
袁靓出生于1987年11月12日,出生后不久双眼相继失明,但她热爱写作,目盲心不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童话,至今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征文比赛一等奖。主要作品有《袁靓童话集》、《袁靓作品选》和《袁靓瞎聊集》等,现在是上海市盲童学校高一班学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盲童作家。

(盲童作家袁靓和歌星皇后王菲在上海万体馆上台演唱《大中国》)
要做中国的海伦·凯勒
袁靓原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出生3个月时,她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在三岁前,先后被摘除双眼球。七岁时,她进入上海盲童学校学习,由于刻苦勤奋,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盲童学校里,袁靓天性要强,虽然好动调皮,可她上进心极强,事事都想比别人做得出色。明眼人能做的,她样样都学。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弹钢琴、弹琵琶和朗诵,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她用盲文写科幻童话。由于双目失明,无法去“观察”身边的世界,她只能听,只能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然后再汇入自己的思想,写出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她还参加了小记者培训学校,和正常的孩子们一起学习采访写作,立志要当中国的海伦·凯勒。

(全国劳模何颖义务上门服务袁靓18年,为她到北京借阅盲文图书,赠送礼物🎁。)
最让袁靓开心的是上音乐课,老师教她们识谱唱歌,袁靓学得非常投入,她有很好的歌喉。开始学乐器时,袁靓学得更认真了。琵琶、电子琴、钢琴,她都学得很不错。她是不可能看见琴键和音区的,老师教她用手摸,记住距离和发音,袁靓一遍一遍地练习,开始时经常摸错位,弹得不成曲调。几个月后,弹得就好多了。要知道,几个月的时间里,袁靓的手磨破了,人也瘦了,妈妈看着都心疼,劝她不要太苦了自己。袁靓认真地说:“妈妈,我爱听音乐,我要自己弹给自己听,我不怕苦。”妈妈流泪了,心里发誓:“一定要给女儿买一架钢琴”。

你知道盲文是如何写作的吗?握紧一支类似锥子样的盲笔,在一把纸板(俗称盲尺)的引导下,在厚厚的纸上用力刻戳出一个个小圆点,必须刻得力透纸背。用这一组一组凸出纸面的圆点,组成独特的句子,这样的“写作”,对只在盲校读三年级的袁靓来说,太难了。袁靓靠她惊人的毅力,用盲板、盲笔,扎出120万个小洞洞,写下了50多篇、20万字的《袁靓童话集》。她写作的困难要比我们大得多,一个字,她要扎好多洞洞,盲笔的笔尖老是扎在手上,疼得直钻心。夏日炎炎,她把疼痛的手在水中浸浸;寒冬腊月,她把冻僵的手在被子中焐焐。这本书不仅是用手写成的,更是她自己的心血凝成的。

在《敢于冲撞命运的龟兔》的童话故事中,她写道:“酷爱文学的金乌龟耳朵聋了,喜欢绘画的博士兔双目也失明了。后来,在华南虎老师的指点下,金乌龟改学绘画,博士兔搞起了文学写作。十年后,经过刻苦努力,金乌龟成了著名的画家,博士兔则成了有名的作家。奇迹,多半是在厄运中‘摸’出来的,敢于冲撞命运的才是强者。”1998年底,在上海《解放日报》举办的“自己写童话”征文比赛中,袁靓用盲文创作的《龟兔第三次赛跑》荣获了一等奖。上海《少年日报》、河北《语文周报》、山西《作文周刊》、山东《小记者》等报刊相继为她开辟了作品专栏,她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还是鲁迅文学院小作家班学员、《少年报》小记者。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了她。

袁靓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出版自己的童话集。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资助下,《袁靓童话集》已于2000年3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袁靓又出版了她的《盲童作家的内心独白》一书,收录了散文、人物特写、童话和小说等作品70多篇,约20万字。其中杂文《一个盲童在“瞎讲”》、小说《一个失踪的报社通讯员》、《“代理校长”》、随笔《学生与校长的差异》等作品,都反映了这位盲童用心“看”世界的真实感受。88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新闻理论家冯英子先生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为袁靓喝彩》中写道:“《一个盲童作家的内心独白》展示的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欢乐家园。在这里,洋溢的是痛苦的欢乐,抑或欢乐着的痛苦。凡是喜欢文学与作文的少年儿童,都值得去拥有这样一本书。”
(2002年4月袁靓到云南卫视巜人生》栏目录制50分钟专题节目。)
幸运儿的成熟心态
成名后的袁靓得到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关注,留下了一幕幕难忘的回忆,尤其是陈广建伯伯、沈宜媛老师对她的无私关心。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但又十分幸运的人。因为她赶上了一个充满宽容、充满爱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得到了大家宽容的认可和鼓励。

袁靓做梦都没想到,她这个弱小盲童会成为迎接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幸运儿。2000年11月底,浙江省临海市市长陈广建提笔给她写来了一封信,特邀袁靓参加临海“中国21世纪曙光节”系列活动。信中说:“这是大自然赐予临海人民的福光,我们愿与你一起共享。古城临海一定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2000年12月30日上午,袁靓带着上海人民美好的祝愿和希望,乘上了沪甬列车。一路上心情异常激动,因为这是一次跨世纪之行!2001年元旦6点42分54秒,太阳照亮了括苍山顶峰米筛浪!花岗石纪念碑上,费孝通题写的“中国21世纪曙光碑”10个红色大字璀璨夺目,听到那震撼人心的礼炮声、欢呼声、快门声、乐曲声,沐浴在吉祥幸福、希望之光中,袁靓心潮奔涌,急切地从行李袋中拿出了纸板、盲笔,写下了新世纪第一行文字“……虽然看不见现场的情景,但我已感受到气氛的热烈,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我的脸上已感觉到阳光的温暖,我希望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能永远照亮我的心田,驱走心灵的黑暗,写出更多的作品……”

2003年9月,江苏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栏目中介绍了袁靓的事迹。袁靓在电视上朗读自己写的诗《我会微笑地奔向火热的生活——写给张海迪姐姐》:“三岁我就注定和无数磨难结伴/永远在漫漫长夜中跌打爬摸……可我就像一棵松树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中不能没有欢笑声呀/没有欢笑的日子该是多么寂寞!/啊!海迪精神更增添我前进的勇气/我会微笑地奔向火热的生活!” 袁靓在节目现场透露她有个想法:为了让全国870万名盲人能读到她写的两本书,她决定拿出10万元稿酬,将《袁靓童话集》、《一个盲童作家的内心独白》翻译成盲文书出版。但印刷盲文书成本很高,她还缺一部分资金。江苏泰州市退休教师沈宜媛当时正在电视机前,看完节目,沈老师全家人热泪盈眶。第二天,她就到邮局将全家捐献的2000元寄给了袁靓。当手捧汇款单时,袁靓激动地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袁靓父亲袁德礼给沈老师挂长途电话致谢,她却说:“尽管我退休工资没有多少,但同情、关爱残疾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爱是人类生存的动力啊!”

(袁靓到安徽卫视巜家人》节目组制作专题纪录片)
与袁靓过去寂寞的写作生活对照,在获得一些征文奖项后,袁靓经常受邀外出作个人专题演讲,也多了鲜花、掌声,及各大媒体轮番追访的热闹。这种喧闹,一下子打破了她原来的生活轨迹。对此,袁靓的心态很平静,她希望能把自己对待生活的乐观精神带给更多的朋友,但不会沉醉在荣誉之中,因为鲜花、掌声之后,留给她自己的依然是脚下那崎岖不平的路,她这样告诫自己:“我明白自己离实际要求相差甚远。渐渐长大中,我懂得了像我这样的盲童注定要长久陷入无边的黑暗世界中,注定要经历常人无法想象的诸多困难。心灵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痛苦、绝望后,是文学为我提供了宣泄感情的机会。因为文学让我丰富的内心活动找到了寄托,找到了倾诉的方法。我惟有奋然前行……”
2002月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