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霄山揽胜
作者/沈五群
素有“道教圣地”之誉的灵霄山,位于邢台县北小庄乡境内,地处邢台县和内邱县的交界线。西起凤凰山脉北端,东至灵霄山脉白身垴,全长25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这里山势雄伟,地貌险峻秀美。主峰海拔1129.6米,鹤立鸡群般巍峨高耸,是俯瞰太行群山四季转换绚丽多彩的观景台。
主峰四周山岭簇拥宛若群星捧月。著名山峰有太子岩、汉山垴、周王寨、梅花山、尖山垴、漫天岭和白身垴等奇峰怪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中太行的壮丽画卷。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世代流传得格言掷地有声一箭中靶。
据民间传说,远在东汉未年,巨鹿仙人张角便在灵霄山修炼。
这年春天,他意外喜获天书三卷,便夜以继日刻苦研习,上承天意创立太平道,下符民心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以阴阳五行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广收门徒弟子,在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传道成功后,便派遣得意弟子到大江南北传教,十余年发展教徒数十万人。
以灵霄山中央军寨为基地,张角把太平道教徒按军事编制组成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分别选得力大将统领训练。
时机渐渐成熟,张角便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和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然后秘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造反暗号,定于公元183年3月5日共举起义大旗,推翻汉家王朝。
可恨弟子唐周叛变告密,造成义军将领残遭杀害,损失惨重。
张角得知事已败露,赶紧飞鸽传书,号令各地提前举行起义。于是,数十万黄巾军以灵霄山为中央军寨,奋举义旗挥戈造反,一时“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至今,灵霄山上还遗有当年黄巾起义的点将台、练兵场、大帅金殿、999座兵营及24.5公里长的石砌寨墙、地道和东西南北四大寨门等遗址。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即黄巾起义的中央军寨就设立在太行灵霄山,总首领就是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由于黄巾军缺乏军事指挥帅才及各自为战没有打仗经验等多种原因,面对强有力的官军联合围剿,终被扼杀于血泊之中。但这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却影响深远,迫使东汉王朝土崩瓦解最终走向灭亡。
登上灵霄山追风怀古,凝视点将台练兵场等遗址触景生情,禁不住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灵霄山东半部风景独特古迹遍地。自东汉以来,这里世代筑塔建庙,香火鼎盛,仙气缭绕,故有“道教圣地之誉。 这里除遗有宋朝元丰年间建造的灵霄寺、灵霄塔及诸多古老建筑物外,还遗有东汉末年的一对滚龙石柱和一尊玉雕睡佛。 前不久,这些价值不菲的镇山之宝,被一文物盗窃团伙在夜间偷走,后被警方及时追回妥妥隐藏。
灵霄山西半部自然景色秀美,独具北国山野粗犷风光。在方圆24平方公里的山场上,参天古树遮天蔽日,山藤野草繁茂葳蕤。这里林密嶂迭,曲径通幽。悬崖峭壁宛如刀劈一样巍巍屹立,高耸云天。其险奇之势,峭丽之状,壮观之景,在逶迤蜿蜒的千里太行实属罕见。
千百年来,有关灵霄山的美丽传说和传奇故事俯拾即是。
诸如张角撒豆成兵、吃不清南来的粮、皇姑岩跨虎追星、八角琉璃井的传说、铁瓦楼传奇、串马铃与草籽箭等等,美丽的传说为灵霄山平添了几分魅力,神话般传奇为灵霄山披上了绚丽多彩的华衣……
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灵霄山便被辟为国有林场,实行卫星监控护林防火。
那一年,北小庄乡团委书记王志英带领龙门、北小庄和雀寨等830多名团员青年,奋力营造万亩共青林,为灵霄山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时至今日,在那巍峨高耸顶天立地的灵霄山上,那一望无际盘根错节万顷苍翠的国营林场,仍然是中太行不可多得的旅游处女地,成为人们心中扑朔迷离梦寐憧憬的人间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