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色彩幻化为生命
——记朱锦兰的油画
作者:张彦
朱锦兰,女,1976年3月生,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硕士油画专业毕业,师从油画家高柏年先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姜堰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美术作品展,并被有关机构收藏。
油画从本体语言入手,由此奠定了朱锦兰创新的基础和形成了民族风格。艺术必须超越摹仿自然而臻至更高的美。
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笔墨之功亦与欧洲绘画界的素描与色彩一样,骨法用笔重在线性的表现力,而运墨如泼意在偏重涂绘或渲染。顾恺之代表了骨法即线性一路,王维象征水墨一方;在西方绘画史上,米开朗基罗是素描的典范,提香则是色彩的化身。朱锦兰的一组小品《颜》将素描和色彩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这一组油画乍一看是每一幅都是一朵无与伦比的鲜花,再一看又完全不是,它是抽象的,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丽,一种特有的魅力。正如朱锦兰所说:花之于女人有太多的相似处;以花为媒,有太多的的女画家尝试过;再画花似乎是老调重弹;重唱一首老歌,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画面的温馨依在。
《颜之一:艳》

《颜之二:孕》

《颜之三:育》

《颜之四:逝》

描绘了女人生命的几个重要阶段。《颜之一:艳》中色彩明艳,花瓣纵情地向外伸展,就像女人的豆蔻年华,活力四射。
《颜之二:孕》以果实的切面进行变异,仿佛婴儿在妈妈温暖的子宫,孕育是个美妙的过程。
《颜之三:育》画面色彩纯净,大花的下方有两朵含苞欲放的稚嫩的花蕾,仿佛母亲养育着孩子。
《颜之四:逝》以凋谢的月季喻言逝去的年华,画面更多的是一份庄重与凝练的美。
《颜》是超越摹仿自然而臻至更高的美。这组画像有魔力一般,充分挖掘、发挥了你的想像。将色彩幻化为生命而倾注笔下形体。作为一个女性油画家,朱锦兰的油画秉承了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与欧洲油画的笔触力量和色彩的呼吸感。她能精妙地驾驭色彩,以此塑造生动的形象,仿佛将色彩幻化为生命而倾注笔下的每一个形体。她画中光的细微变化打破并超越了柔和色彩传统,以大胆的色彩对比创造形体和运动感,其画面充满感官性和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性。
她的《无题之一》、《无题之二》两个泛着铜铸雕塑光亮的人物形象,通过肌体的张力,反应了力与美的强健与柔和。

《无题之一》是一对舞者,《无题之二》是一对弹琴人,两双手臂不同光泽不同力量的对比,是柔和与力量的对比。这两幅画的背景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表现了年轻人对艺术的激情燃烧,也与画面的基础色调——黑白灰形成了强力的张力对比。朱锦兰绘画的另一个宝贵特点就是自然天成。这也是一切艺术应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是“自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置“自然”于“神品”之上。朱锦兰的油画既有女性的细腻,又有男性用笔的大胆。粗放的笔触纵横交错,靠近看,似有似无,退远看则形体完美无缺,有效、美妙,令人惊奇,给整个构图灌注了勃勃生机,像她的《大漠风情》《扎根》都是这样。《扎根》是一幅长200厘米,宽180厘米的大型油画,以大树为主题,用刮刀技法刻画树根与树干,树根虬龙一样,萦回曲折,努力伸展,树干粗壮笔直,枝叶繁茂,寓意了中国共产党就像大树一样扎根在人民群众心中。让人从自然中得到启示,联想到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
绘画的美——诞生于色彩的巧妙配置。对于油画艺术本身的激情以及对颜料物质的质的敏感把握,构成了朱锦兰绘画创作的要素,可以说她是依靠绘画语言自生发声,是“纯绘画”,这种纯绘画体现了超越性的智性力量。朱锦兰的油画是宁静、祥和的。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式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溢彩流韵,构成一幅唯美的天然画卷。《徽式映像》采取概括手法,用和谐莫兰迪色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共处。《蝴蝶扑翅的声音》画面一只天蓝色的蝴蝶栖息在少女裸露的肩胛上。雪白的裙子发出月华般的光泽与少女的光洁干净的肌肤相邻,而与沙发的深蓝色又形成强力的对比,少女裸露的乳房、面部的表情、干净的眼神与扑翅的蝴蝶,无不透露出一种祥和与宁静。《万物生》十二张小品,十二种花卉。有明快,有朦胧,精致逼真的写实,描绘出四季的更替,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朱锦兰对面部皮肤、眼神、手势、嘴角部位的刻画近乎科学性的精密,但笔调设色又重视柔和的表现,使她的艺术充满了活力与神奇。在《自画像》中,主体突出,构图平稳,背景干净,造型准确。画框就像是一扇窗,光线从这扇窗中射入,让人物更有空间感。背景是一张旧式的梳妆台,梳妆台的阴影投在发白的墙上,上面的镜子反射出明晃晃的光亮。岁月斑驳了梳妆台和身后的柱子。人物在画面中占了五分之二,她坐在一把木质的老式椅子上,淡定、从容的目光和紧闭的嘴唇透出知性、自信,是一种时代的对比。白色的低圆领打底衫与深蓝色的衣服、黑色的皮靴形成对比,是古老与现代的对比。整个画面的颜色是灰色调的,但脖子上挂坠的一点红与梳妆台上的挂件的几个透亮的玛瑙红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明亮起来、生动起来,是暗淡与光亮的对比。西藏之行创作了《菩提本无树》。红色和紫色的僧服显得庄重,利用色彩的明暗粗犷的线条表现出衣服上的褶皱,这也恰恰能表现出画家的精湛技艺。身后灰白色的一座新的小塔和林间透出的大片光亮以及地上的树叶,正是万物之轮回,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有黑暗就有光明。而三个僧人的表情各异,有悲痛,有宁静,有沉思。还有一幅是《寂》,湛蓝的天空,辉煌的布达拉宫黄顶白墙,低头行走的僧人穿着红色僧服。朱锦兰用明艳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庄严肃穆朝圣之地。朱锦兰的作品足以构成丰盛的视觉大餐,让你在一种唯美的、温馨的、浪漫的、严肃的、动人的生活情调中尽性尽情地享用佳肴般的色香美味。 朱锦兰是一位不同年龄都能欣赏的画家,而且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会越来越欣赏的画家。她感动我们,并不是借助对题材的理解和表现深度,而是通过简单而不造作的画面本身。她画的就是画,眼睛观看其画面,为生命的火焰所激活,处处闪着生命和理性之光。“油画本身语言就是伟大的画家的血肉身躯”。
艺术显现于艺术表现自身。掌握艺术的本体语言,是艺术创造的前提与生命,朱锦兰的油画即在于此。

作者简介
张彦,女,1967年生。在泰州市姜堰区高二适纪念馆工作,2015年开始诗词创作。多次获得全国性诗词大赛等级奖。现为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泰州市作家协会员,泰州市诗词协会理事。2016年诗词文集《衔春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