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玉兰 (中国)
本期主播:喜阳阳(中国)
图片选自百度

喜阳阳老师精彩演诵
《母亲的人生》作者:李玉兰
《第三集》
桂香的爹逃回后他们父子父女一家四口继续苦熬度日……。
就在这一九四五年的一天、村里村外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满村满街跑着高喊~~“小鬼子投降了!"~~。村里的大人们都说:“这回小鬼子败退咱们就苦日子到头了,遭央军不来咱们日子就好过啦!~~
从一九四六年起女人们忙着做军鞋支前,男青年积极报名参加解放军。~~上述讲的桂香已经十一岁。她能歌善舞被当时的一个宣传队录去演了二小放牛郎抗日和解放全中国等故事~~一九四八年是小鬼子投降三年的时间,也是东北各地各种传染病泛滥成灾的时期。不知是小鬼子临走时扔下了什么神密毒气染上病就治不好叶桂香的大妹妹出“天花"没钱治张开两只小手去找妈妈了她临行前喝了一肚子的酸菜水她就想喝酸的水。可滿世上都没有卖的、连醋和白糖都未有爹抱着二女儿嚎啕大哭他说:爹没本事把你养大呀、找你妈妈去吧!……二女儿走时她带走了村里好多小伙伴~其中有大伯的三儿、她三哥、大伯的四女儿、她四姐、大伯的孙子、她侄子。二女儿去天国的路上不孤独……。村里火炼地方得先去人排队~~这一集暂且收笔。作者本人以泪眼模糊:这都是真实的故事提起这些我从心底里恨那个搞大东亚共荣:不共存的倭寇

母亲的人生~作者:李玉兰
《第四集》
上接第三集:~~一九四八年是叶桂香一家最悲惨的一年她的唯一妹妹在温宜的这一年和大伯母家的三哥、四姐、侄子还有村里的其它伙伴一起走了、去寻找另一个世界不再还~~
一九四八年底、叶桂香就读的学堂里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老师告诉学生们说:中国将站起来了!和平就要开始你们学好文化为将来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桂香和同学祝永贤:杨偑作等人都是顶尖好学生。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年秋季,他们同时考入茂兴中学。新的起点开始,桂香是个聪明又坚强的姑娘、她从小就经历了那些不幸的事、如今祖国妈妈给她带来了新生她很有理念的把自己名字改换成"淑贤"。她准备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做一个贤淑的好姑娘~~
一九五三年"她"淑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而后她和祝永贤都被分配到一个乡村的小学里教书育人那个男同学杨偑作去了北京的一个保密厂工作~~
一九五四年的一个夏天淑贤经同学介绍与工作在三站乡政府的男青年“荣环"相识他们确定婚姻关系后、打破旧中国的封建习俗、不要财礼不操办酒席。在一九五五年的春节过后、农历正月初六三站乡政府的会议室里聚满了人,以“荣环"的同事同学为主办方、以淑贤的同事同学为宾客的简单方法,荣环和淑贤用向国旗敬礼的方式确定夫妻关系《他们是志同道和的好夫妻》婚礼即简单又热烈从开始到结束总共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从那日开始淑贤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她的第一个孩子在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她用最慈爱的心情呵护这个宝贝用自己的胸部托着宝宝睡觉、把自己失去的母爱和亲情全部施散在她的宝贝女儿身上……。她与夫君两地生活。她的夫君是个很优秀的青年。他们婚后不久夫君就升职为安达县委机关秘书~~她自己带着孩子边工作边和二伯嫂一起侍奉公婆和小叔小姑们。~~好一个贤淑的女人从此开始了她人生的最美旅程
一九五九年春末夏初时、她高兴的带着四岁和两岁的两个女儿去安达和夫君一起生活了组织上照顾他们两地生活的不便,把淑贤也调到安达来了。~~
淑贤与夫君同心同德养育了六个子女六个孩中有两个残疾孩子。她和夫君两人从未嫌弃他们的两个残疾孩子
淑贤为了儿女们健康成长不辞辛苦的缝衣补袜鞋帽等、她勤俭持家、教育子女津津有道
她从小颠沛流离长大身体很弱,养了六个子女五个没有奶水,下面这五个孩子各个都是喂养。养育子女她是最能干最慈祥的母亲为了全力支持夫君的工作她辞去教师的工作、去做了一名建筑工程上的刷油漆割玻璃的工人多赚钱养活她的孩儿们她善良勤奋爱夫慈子在一九六二年开始她就经心善养残疾儿子到现在已是五十四年用她纯厚的慈母爱带托着她的孩子们。她培养出的六个儿女两个大学毕业两个工人但都是工作中年年先进的好工人,一残疾女儿也是勤奋能干的幸福家庭。淑贤就是贤淑的好女人而她也是一个最好的母亲她的人生就是勤劳向上不畏惧困难,她用坚强和毅力熬过了不幸的童年她用善良和慈爱去爱她的夫君和她的孩子们她是贤淑的妻她是慈祥的母亲:~~~~人生都有故事.我记录的“母亲的人生"都是真实的妈妈她就在我们中间她现今已八十一岁,面容虽有风霜岁月痕迹但满头黑发确让我们做子女的非常自豪亲爱的妈妈健康长寿我的故事写完了。~在此希望大家人生好运~

作者简介:
李玉兰,中建一局退休,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北京市大兴区富强东里居民。退休后重温儿时年少时的学习场景,在网上空中课堂每天读书朗诵写作,用不懈学习丰富自己的晚年时光。现任世界诗歌联合总会(北京总社)总社长。

诵者简介:
喜阳阳,连云港一名诚挚的朗诵爱好者。闲暇时,喜欢独自徜徉在诵读的花径,尽情享受文字的芬芳。也喜欢随性捡拾散落的字粒,结成心语的风铃,挂在*暖阳声起*的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