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金塔路晨钟夜广场
万事”俱备”只求”东风”
王安德
万事俱备,韩城的“袁家村”、晨钟金塔路夜市,盛大开业在即,欢迎四面八方游客畅游太史故里名胜风景,品尝韩城风味美食。
韩城曾经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在冷兵器时代,黄河就像一道天堑,割裂了韩城与外界的往来,使它沦为一个交通上的死角,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座城市一直保留着最淳朴的状态。
一九八五年,县改市的韩城,从经让人并不看好的晨钟村,却为韩城新城的崛起,起到了具大的助推作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晨钟人自豪地说“韩城新城,就像是晨钟人的新家”,在多年的延伸,扩展,大发展中,韩城的城市一天、一年逐步在变的更加强大,董村人、三星人、东营人、后来追赶,企图超越这铁打的“堡垒”,都被晨钟人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所打败。

吉章娃一辈子苦守着晨钟人的“三不准诺言”,真的让他们村的党员干部,尤其是村里的主要领导干部,不借村里一分钱,不利用权力经商办企业,不能以权谋私,伤害百姓利益,晨钟的当家人将“心”都操在了村民致富身上,将“劲”使在了为民办实事上,将“利”让给了需要的村民身上和贫困户的家庭中,晨钟人,晨钟村巳成为韩城的标杆,渭南的“领头羊”,陕西的明星村。
二零一九年,胆大心细的晨钟一斑人,在科学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又谋划着两个新的宏伟蓝图,一个是正在建设的“香山里”步行一条街,提升韩城夜经济活力,而另一个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金塔路夜广场。

位于韩城新城区黄河大街最南段的金塔路夜广场,是连接古城和新城的结合部,项目从去年启动,历时一年多时间,它的建设将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夜间饮食消费需求,活跃韩城“夜经济”,朋务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晨钟金塔路夜广场,东边是韩城市委所在地,与“东营农贸市场”仅有一街之隔,西与韩城金塔公园连为一体,南边就是古老的金城古街,远望,我领略古城全景风貌,“五星台”、“澽水河”、“毓秀桥”尽展风彩,北依新城太史大街,龙门大街,是韩城经济文化中心,外地客人到此观光旅游,可免费尽情游玩历史文化名称古城,就近入住属于晨钟人的“金塔宾馆”“国际酒店”“银河大酒店”,漫步属于晨钟人的“香山路”步行一条街,享受着韩城的夜经济。

金塔夜广场,主要有小吃餐饮区、小商品区、文化区和儿童娱乐区,同时合理规化了夜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了300多个停车泊位,以及新能源电瓶车充电桩和两处3A级公共卫生间,着力为韩城市民、八方游客、海外游子,提供安全、方便、舒心的夜间消费环境。
“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你若想了解”死牛坡”的历史,寻找比驴多的秀才,你就到韩城来,走进与死牛坡紧紧相连的金塔夜广场,品尝韩城百余种民间小吃,拜访和探访韩城的秀才文化。

晨钟村有把“金钥匙”(链接)
张建超

韩城市金城办的晨钟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上世纪70年代,村民靠种地过光景。在那个年代,即使你住在城中村,也不能做买卖挣钱养家糊口,更不能办厂兴工搞副业。当时人们是这样的形容的:

晨钟村,城中村,
住在城中不入流。
缺粮吃,没钱花,
干点生意还得抓。
办厂兴工不能做,
只有受穷又煎熬。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晨钟村。“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讨论,顶着压力达成共识,集中财力人力发展集体经济。1979年,晨钟村以100元、100斤面粉和10斤油起家,在老城区草市街开起了第一家甜食店,成为韩城的第一家村办集体食堂。经营了两个多月,晨钟村净挣了400元,集体有了“第一桶金”,人们看到了希望。
随后,在“村两委”号召下,又开办面粉厂、砖厂、涂料厂等10家村办企业。1984年,韩城撤县设市后,晨钟村抢抓新城建设的历史机遇,成立了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预制厂、焦化厂、金塔宾馆多家企业,集体经济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01年,全村集体企业总产值8000万元,总资产4400万元,基本上完成壮大集体经济和平稳起步的原始积累。村民说:
晨钟村的人要称能,
穷村子想吃天鹅肉。
100元,100斤面,
10斤油就开了店。
没想到,两个月,
整整赚了400元。
八四年,县改市,
晨钟机遇等到了,
要征地,建新城,
齐心协力把钱挣。
2002年,晨钟“村两委”会紧紧抓住韩城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率先在全省对企业产权改革,村上成立组建了晨钟置业集团,实行严格的制度化,股份化。之后,经营法人化、管理条例化、资产评估化,进行摸底清查,向村民公开报告。“村两委”召开听证会,最终行成产权界定的总方案,确定股份量、募股配股的办法,把全村企业净资产一分为三,村委会占净资产40%,划出30%送给村民,20%由村民一配一购买。转型后,集团公司大胆招商引资,先后创办了金塔宾馆、建筑公司、地产公司、禾丰饲科、康康食品、金马购物、晨钟混凝土搅拌站、韩城国际酒店等18家企业,年分红450万元。这正是:

政策对了头,
群众跟着走。
集团股份制,
年终就分红。
管理出效益,
股东笑开怀。
企业发展了,
股东分红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晨钟村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壮大集体经济上来,走出了一条党委引领、村委实施、村民响应的晨钟村特色发展路子。晨钟村党委书记、晨钟置业公司董事长吉章娃介绍,到2017年,村私营企业发展到50户、个体工商户280户,实现生产总值63亿,村民人均纯收入2.6万元。大伙都说:
社会主义就是好,
党的领导离不了。
党委村委领头雁,
晨钟人民喜开颜。
有楼房,有门面,
有工作,能上班。
集体经济大发展,
家家发得油满灌。
几十年来,晨钟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率先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推动了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率先完成。晨钟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陕西省模范村民委员会、陕面省小康先进组织、陕西省综合示范先进村、陕西依法治理单位等40多项荣誉称号。
(原载陕西农村报18年7日13日头版头条作者张建超)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