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总算躲过一劫,被贬至黄州。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廷重用,官职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派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于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在此上任期间疏通西湖,兴建了苏坡堤,三潭印月等杭州景观。于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又因政见不合在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到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苏轼经过了如此多的仕途变迁后,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诗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开始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许多人千里之外赶来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曾题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当地的人们至今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宋徽宗赵佶于(1100年)正月即位后,于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苏轼获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称“宋四家”;又散文家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这八人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苏轼生性豁达,又敢于谏言,直抒胸臆,人格独立而不苟且偷生;他在新党和旧党的弊端中保持自己的见解,不于他们同流合污,宁愿自求外调也不苟且偷生保官;常被新党和旧党派争的人,陷害制罪、贬官至荒野之地,被贬黄州就是其中的一次。
这首【卜算子】就是他在黄州期间所作,在黄州期间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后赤壁赋》写道“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出中可体味出苏轼那失意、惆怅和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云“东坡谪居黄州,作《卜算子》词云云,其托意盖自有在,读者不能解”;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云“坡《孤鸿词》,山谷以为非吃烟火食人句,良然;...仆尝戏谓坡公命官磨蝎,湖州诗案,生前为王珪、舒䕊辈所苦,身后又硬受此差排耶”从这些古人评语当中可否已瞥见一二了呢!那我就从吴曾的“托意”的角度去解读这首【卜算子】,词体文学自苏东坡手已把往昔的小词有意转变成替天下人言的寄托性文学,也因此词才可登堂入室成为中华古典文学当中又一文学体材形式。词文讲究的是“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主旨意象,是用比喻性思维,运用比兴手法来书写的一种文学体。当然当今的人所填的词,绝大多数已不见此填词的要领;没在有古人那种“保我意识”的填词法了!
现我来解读此孤鸿词的潜台词到底隐藏着什么,首先看“缺月”这个词语,苏轼在他【菩萨蛮】(述古席上)中写道“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
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从中可见苏轼缺月求圆的切盼。
还有“疏桐”王维在【奉寄韦太守陟】写道“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从王维的诗作可见“疏桐”是忧伤寂寞的意象,这个就为“寂寞沙洲冷”呼应上了。再来看“漏断”,五代 · 李煜在他的词【乌夜啼】中写道“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这是李后主亡国后,荣华富贵断送后的悲叹,古人填词常用典故来展开主题意象,这些文典就像一个个语码被嵌入词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也是很难解读名篇名作的。现了解了这些之后,再来解读这首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今夜缺月悬挂在疏桐之上,夜深人静;这是字面上的解释,如果你从语码的角度去破译则是,苏轼因乌台案九死一生的遭遇当中,逃过一劫,被贬到了荒芜之地的黄州,总算松了一口气,保全了性命。那么他的潜台词就是,今夜的我就像悬挂在疏桐上的缺月,为了屈身求全被贬到了黄州,被剥夺了一切之后,乌台诗案总算告一段落。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但是有谁知道我的孤寂和痛楚呢?我就像那孤寂落伍的大雁被抛弃在这荒无人烟的黄州,孤立无助。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今晚再次想起,我的心还存有余悸,胆颤心惊;可是我的冤恨谁又能明白和了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新党那班小人搜罗出所有子无虚有的证据来陷害于我,欲至我于死地方休;容不得我自辩,就像大雁一样找不到可以安息的地方,可以落脚的去处;这个冰冷的沙洲对于孤雁来说是多么的凄凉,就像我被这个冰冷的世界所困,寂寞孤单,绝望无助。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的仕途一路荆棘丛生;他历经了沧桑,虽他在道教佛学禅修中找到了磨难的解脱,练就了意志坚强,心态豁达的人生观;但是凡肉躯之身,总会有某时某刻脆弱的时候;偶尔苦水之倒也是情理之中!
20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