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响起
作者:海 生
夜晚,雪花纷飞。我慢慢地走出家门,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步行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
或许有太多的文人情结,我更喜欢在雪中漫步。无论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更有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在雪中徜徉,总给人无尽的遐思,无限的遐想。
时间接近晚上八点的时候,我终于来到了孩子课外辅导班的上课地点。又过了大约10分钟,儿子一脸疲惫地从里面走了出来,见我一身雪花,很惊讶地问我:“爸,您没开车啊?”
我笑了笑说:“今天下雪,空气挺好的,我想和你走走,就当散散步吧。”
儿子没说什么,但看出有些不高兴,喃喃地说:“爸,您可真浪漫,我是又累又饿,哪有那个心情啊。唉,命苦啊,走吧。”
父子俩就这样无声地走在雪夜里,看着已比我高出一头的儿子,心疼又内疚的心情涌上心头。是啊,现在的孩子够累的啦,每天忙于学业,尽管物质丰盈,但从他们的话语和眼神中,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丝精神世界里的困顿和无奈,感觉总像缺少一种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还是我率先打破了沉默,“儿子,爸爸给你讲讲我上学时的一个故事吧。”
儿子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似乎有所期待。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那是一个在县级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地方。我家住的村子半环绕着一条河,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整个村庄就会被洪水包围,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整个村子俨然成了一座孤岛,因此那时的人们把我们这里戏称为“小台湾”。
那年夏季,我已升入初一。学校地点设在乡上(当时叫公社),正常走大路离村子有10多里路程。那时不管学校有多远,大多数孩子上学都靠两条腿走路,只有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才有自行车。我们走路上学早已习惯,但每逢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还是倍感求学之路的艰辛,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孩子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回家务农啦。
洪水就在那天早上如期而至。当我背着书包走出家门,看到整个村庄已被滔滔洪水包围,我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哥哥,怯生生地问了一句:“哥,还去上学吗?”
哥哥大我10岁,其时刚刚从县上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乡里的初中教语文。他看了一眼弱小的我,没有犹豫,只是坚定地说了一声:“走!”
我们就这样绕开洪水,从东边的山头爬了过去。当时天还下着雨,我们踉踉跄跄,沿着另一条泥泞的山道向前走去。后来雨越下越大,我浑身湿透,几次跌倒,委屈和心酸的泪水就着雨水滚滚而下。我忍不住对哥哥说:“哥,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走下去,等咱们到了学校,天都黑啦。”
“不行,天黑了也要赶到学校,不经历风雨的人,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吗: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啦,也便成了路。路就在脚下,坚持住!”
看着表情坚毅的哥哥,我不知从哪里又增添了一股前行的力量,一骨碌儿从泥里爬了起来,弱小的身躯紧紧地跟在哥哥身后,就这样,兄弟俩一前一后,一步一步地向远方走去……
走了将近3个小时,到学校时,已经上午10点多啦,当我走进教室时,正好赶上班主任陈老师的最后一节数学课。看到踉踉跄跄、满身泥水的我,陈老师不禁惊呆啦,但她旋即明白了一切,她一边用毛巾为我擦去头上的雨水和汗水,一边大声地对同学们说:“来,同学们,让我们为海生同学的到来鼓掌!”
班级里顿时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泪水就着雨水和汗水又一次滚滚而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如此精彩的掌声,那种感觉是多么幸福和美好啊!那时的我就暗下决心:要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赢得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掌声!
父子俩又默默地走在风雪中,我说:“儿子,爸爸的故事讲完啦。”
儿子抬起头,看着眼角有些晶莹的我,情绪似乎也受到了感染,他伸出一只手,用父子俩惯有的方式,和我击了一下掌。
“爸,我明白啦,您放心吧,我今后一定会赢得比您更加精彩的掌声。”
我送给他一个亲切而鼓励的眼神,肯定地对他说:“爸爸相信你!”
雪越下越大,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父子俩手拉着手,大步地向前走去……
作者简介:
海生,本姓许,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历,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会员,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1990年开始文学及科普作品创作,共出版、发表各类体裁图书、文章200多万字,获各种奖项20余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吉林省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先进个人”“长春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