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街印记


这条街,曾是儿时最熟悉的地方。一条窄窄的巷道自东向西延伸,美丽的鹤溪河从她的脚下缓缓流淌。简易朴素的土砖木楼肩并着肩,错落有致地挨着,饭馆酒楼相对,商铺茶店林立,电影院镶嵌其中,卫生保健院紧随其后。那时的我,隔三差五地跟着妈妈穿梭在这条街巷里,那段记忆早已日渐模糊,仅存的来自于母亲的叙说,只在记忆中对她有种莫名的向往。因为她有着与乡村截然不同的风韵,闹热而繁华,幽美而静谧。


当我每每走近这条街,仿佛有种时光穿越之感。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这条街历经风霜雨雪的洗涤,风貌不再当年,已不见那份闹热和喧嚣,也不见街市的车水马龙,繁华落尽,只有世代宅居这里的邻家乡里与她默默相守,经营着面点糕饼,更听不到那悠扬的吆喝声了。渐渐地,她被人们称为“老街”。但我时不时地想走近她,寻找那不再清晰的记忆。


尤其在春雨绵绵的午后,撑把花雨伞,缓缓地走在青石板的巷道里,目送着老人孩子偶尔擦肩而过,抚摸着她土石垒起的残垣断壁,一丝“破败落寞”之感皆无,仿佛觉得她就像时光老人,亲历过老街的沧桑和变迁,现在正见证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周末,来这走一走,看一看,老屋,窄巷,青石板都能让人记起那流逝的岁月,古井,青藤,小弄堂更能让人想起那过往的故事。也许只有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变迁轮回和角色迁移,聆听到她特有的时空节点和时光韵律,触摸到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繁华印记。因为她风韵依旧,活力犹存,宁静而祥和,缓慢而悠闲,成了美丽小镇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春风吹红了花蕾,剪绿了柳丝,当年的“黄毛丫头”也催生了华发,更喜欢老街“宁静致远”的这份感觉。 于是,放学后常常穿过小弄堂,行走在这条幽静的青石板街道上,享受她的幽长宁静。


如今,在“建设美丽新农村” 理念下,老街焕发了新的活力。清澈见底的老鹤溪河一如既往地相依相伴着,花香,鸟语,宅院总能让你心旷神怡;小桥,流水,人家也能让你流连忘返。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拍下属于她的时光映像,抑制不住思绪泛滥,写下我的心情故事,给久居都市的你重拾儿时的记忆,找个空闲,回来看看她在新时代的风姿,留驻专属她的时光印痕。


作者简介
赵琴仙(微信名 上善若水),爱好阅读写作、旅行摄影。居家读读书,养养花,写写字。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播 制作
袁冬梅(微信名:幽兰在家)中国江苏,教育工作者,爱好音乐舞蹈,旗袍走秀及朗诵。最爱听蒋勋老师播讲的《细说红楼梦》。新款座右铭:做人要像壶样乐观,屁股都烧红了还有心情吹口哨!

(上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