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东记忆】
毛家山的古往今来(三)
作者/翟战功
诵读/郝玉华
出中条山平陆境内祖神山到核桃洼东西的分水岭,一道山梁自东向西绵延起伏约四公里,在十八道沟分开。北面的一道梁一直向西,约六七公里到左家沟。南面的一道梁一直向西,约二三公里到南沟。两道梁象一大一小两条巨龙,梁尾皆被绿水环绕,风水绝佳,灵气十足。北面的梁下左侧,有个风水宝地,称为界元,历史上称为西界元。南面的大梁在银洞岭与南沟村之间,自然形成一个垣面,这就是美丽富饶的毛家山,历史上称为东界元。相传东界元是出皇帝的地方,西界元是出娘娘的地方。至于毛家山有多少年历史,谁也说不上来。反正,古往今来在山西平陆毛家山的传说和遗迹很多很多。

五虎将的传说和遗迹
洛阳定都时,在当地出了一家五兄弟,名字中都有一个“虎”字,他们敢于吃苦、不怕牺牲、能征善战、干啥赢啥,没有攻克不了的。所以,在朝中和民间都很有名气。相传那时候,毛家山有个放羊娃在山坡上牧羊,在一道小土壕内拾柴禾,却意外的发现埋在地下的一瓮银,可咋么也刨不出。无奈,他回村叫人。当村民赶到之后,这面山坡上,却又出现了十七道一模一样地壕,那瓮银怎么也找不到了。壕就是小水沟,当地人就把这面坡,称为十八道沟了。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十八条沟。皇帝听说毛家山十八道沟一瓮银的事情之后,便派五虎兄弟前来寻银充盈国库。银瓮没找到,却意外的发现了山里的银矿。他们禀报皇帝,皇帝派来了大批人马前来挖矿炼银。如今,毛家山的银洞岭就是当年的挖矿地,矿口和上面的天眼至今还在。矿口下面的山沟,被叫做了洞沟。村北的碾盘地就是当年加工磨碎银矿的厂区,也就是生产区。而村北被后人称为“油”房地的地方,正是当年劳工安营扎寨的“营”房,也就是生活区因“营”与“油”读音相近,被人叫成了油房地。在营房地的下面,还有一块叫泥沙地的地方,原来其实叫银渣地,是银矿磨碎后排放湿渣的地方。在毛家山的地盘上,现在还能看到一听一听的冶炼干渣。村民担心挖矿挖空了靠山,就让五虎兄弟把矿渣在银洞岭的下面堆成了一个新的“靠”山包,叫做五虎台,也就是现在的“‘虎’疙瘩”。五虎兄弟在毛家山挖出了许多矿,炼出了不少银,给皇朝贡献很大。为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后人还给他们编排了一出大戏,就是解放前后流行于洛阳一带的传统豫剧《五虎将》。

张启的传说和遗迹
毛家山村的东沟里,有一个龙王庙。传说,皇帝派人斩断了龙脉之后,村里连年大旱,浇地不可能,吃水都保证不了。村民只得在沟里建了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可仍难解决吃水的问题。张店村有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姓张名启。因为长期处于黑恶势力的压迫之下,沦落成了讨饭的乞丐。一天,他讨饭到了毛家山。天黑了,他只得夜宿龙王庙。睡梦中,一条巨龙在跟前飞来舞去,他一把抓住巨龙。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从地上拔出了一杆长矛。而拔起长矛的地方,出了一汪清泉。天意!天意!从此,他组织了一帮不甘受压迫的穷苦百姓,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一直从运城打到临汾,可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

张启起义是失败了,可他拔杆起泉的神水,却长年不断,汩汩常流,被当地人称为神泉。神泉水虽然不算大,可是随吃家多少,随大随小,从没少过,也从没有干过。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来了一个团的兵力,也是照吃不误!如今,村里把水提到村上,建设了水加工厂,生产的优质“毛家山泉”矿泉水,很受用户青睐,村民也用上了优质的神泉自来水。(完)

作者简介:翟战功,山西运城人,一生酷爱写作,供职于平陆县交通运输局。多年来,在多家媒体上发表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等文字千余件,撰写过多部电视专题片脚本,现为运城市作协会员,是台湾爱国媒体《台湾好报》、《两岸好报》聘请的大陆记者。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