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给农民出怪题》
文/尹文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没有时髦华丽的衣冠包裹完全可以,但一日三餐断了那顿都不行。
曾经一再疾呼的土地过于荒芜和农民对于种粮的轻视,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但仍有无可厚非的农村乱象铁理显现,话虽令某些人难以接受甚至刺耳,但也的确是属于事实。
近些年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面貌的改变即农民受益有目共睹,新农村建设焕然一新欣欣向荣。但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给农民种地造成的不便和影响值得思考,地方基层政府就相关政策的落实有了相当的难度,这是未可厚非且已形成的事实。
由于片面经济思潮的泛滥,农民本来就对于种粮已经失去了信心,农村土地大片荒芜,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陪读家长的心酸与无奈、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之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非常严重,已经面临到非常严峻的关头,如若再给仅有的这些可怜巴巴的种粮人外加一层压力,恐怕又是一个罪孽难逃的祸首。
粮食不只关乎国计民生,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一日无粮千军散亦非杞人忧天。古往今来,土地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根本,珍惜每一寸土地,既便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黄土高坡,亦苦苦养活了几代人。
农村的发展改革理应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现实,尊重常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循序渐进,让农村富有朝气,真正让农民获得幸福感,这才是农村振兴的要义,才是全面脱贫致富的出路。

作者简历
尹文举,网名: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爱好,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和《诗艺花园》《陇上风情》及网络文学平台等,"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