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林头镇社会治理实践呈现新亮点_
信访矛盾会不会解 三位书记三种解法
潘泮
信访工作不易做,化解纠纷更是常有出力不讨好,所以一些基层干部为此慨叹,“信访天下第一烦"。林头镇是一个有35个村委会15.4万人口的大镇,电白撤县建区后,区位优势凸显,信访矛盾也随之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但林头镇信访工作干得与别人不一样。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让人民群众在信访矛盾化解中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几年的实践,林头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信访矛盾化解方法。
裴书记请群“老字号”
林头镇田充村委书记裴锦东讲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次,他在调解两户村民的纠纷时发现双方互不服气、互相告状,一方去村里上访,另一方就去镇里上访;你到了镇告状,我就去县里告你;再后来另一方又去了市里访。既然你做我初一,我就做你的十五,你来我去,就要这样斗下去的态势。为此,村委书记裴锦东不少花心思在这件事上,三天两头找双方淡心,92岁的退休老书记林永泰得知这个难礳的“豆腐”,也来给裴锦东助阵,老支书一开口就说“别人都忙过年了,你忙的什么呢?不看看乱糟糟的家,互不服气能有好处?你们双方这样告,像两人锯木,你拉去我拉回,不就是两头出屎(木屑)吗?你们细致想想,花去钱财时间不算,还误了自己正事,不是简单的伤了和气还赔钱啊!"老书记的一席话说得十分在理,一次二次,裴锦东和老书记过年都不停往他们两家跑,慢慢的双方放弃前嫌不再上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化解,让裴锦东突然感到,“老同志厉害啊,能说会道又风趣,群众愿意听。"之后,裴锦东和村干部下村,第一件事就去请退休的老同志再次出山,一时间退休在村里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纷纷响应,参与到调解队伍来。
你看,老同志一走马上任就动起来了,“政府花钱为我们农村搞人居环境治理,是振兴乡村的举措,是大好事,全村人都很高兴,很支持,你这个露天的旧厕所和猪栏混在住宅区之间,不仅臭气熏天极不卫生,也阻挡了村道的拓宽,拆除后不仅提高生活品质,也融合了你和村中群众的关系,不要继续自己孤立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与世隔绝,永不求人。积德行善,造福后代的事,何乐而不为呢!"面对和村民积怨很深的钟某某,田充村的退休干部林顺泰耐心地劝说。
说起这个事,村民已等了很久。几年前,村里头就有人发动村中的年轻人为改造村容村貌出力,但总是遭遇到钉子户的阻拦,好事无法干下去,报告到镇里来,怎么做工作都无济于事,这件事就搁置下来。去年村里人居环境整治,相继开展自来水输送和污水排放处理等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如火如荼的景象,个别群众认为利益受损不愿意配合,阻挡了工作的进程,于是,“老字号"的老林又找上门来。“建设村中事,家家户户都在做贡献,你贡献多点他贡献少点都是为全村村民,斤斤计较就办不成事,再说大家相差也不大,一平方半平方的土地一个人做得了什么,但融入到全村里来就能做好一件事。你说是不是?"老林说到这,钟某某感到也很在理,他从最初的抵抗到后来给说得口干舌燥老林递上热茶,钟某某被说服了。
这群“老字号"调解员,凭着一股热心肠,为匡正风气,为一方和谐平安,他们喊响“访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这个口号,村民们这样评价这些老同志“老当益壮,干劲十足"。
何书记调来“消防队”
过去槟榔村的群众纠纷,常常是群族参与,处理不好,矛盾越弄越大,动辄就集体上访。村委会书记,信访矛盾调解队队长何永英说,这种情况如果调解员还是单兵作战是很难奏效的,因为这种局面一个调解员没法镇住,只有调集足够的力量一起攻关,才能应对复杂的情况。槟榔村大胆探索,积极发动村中有志者报名当调解员,然后把具备资格的调解员登记造册,成立了以村委会书记为队长的纠纷调解队。从此,村委辖区内突发的纠纷,群族纠纷,都由调解队开展调处。本村小问题小纠份调解员开展单兵作战,各施所长;面对复杂局面,调解员立即报告调解队,统一行动,集成作战,及时有效地化解问题。
去年10月,竹竿岭村何某和蔡某因建围墙发生了纠纷。起初,何某为阻挡对方的工人施工起争执,最后引发了双方亲友各十数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差一步就到互殴的程度。何永英获悉后,马上调集全村委的调解员赶到现场,才得以控制局面,众调解员分别疏散双方参与人员后,通过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觉得调解队的调解员个个说得在理,分析得公平公道,双方意见分歧逐步缩小,大家情绪慢慢得到了平复,双方终于消了火气,达成了和解协议。这样调解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
槟榔村委会能破解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员从介入调查之初,就善于收集信息,善于多维度进行原因分析,处理方案思考和拟制等等,这些做法经验在全镇都起到较好示范作用。
去年,坡仔村民蔡任重、蔡广武、蔡广茂三方因村道起争端。三方在过去建房时约定留了一条2米5宽的路,村民出行顺畅,邻里走动也十分方便。俗话说,人无一世好。蔡广武与蔡任重过去有说有笑,往来沟通也非常频繁的两家人,一时间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的蔡广武把好好的一段路拦腰封了一半,这个封路动作引来众人不满,不仅蔡任重不便,还使居住其后二、三排的人家出行造成不畅,为此,蔡广武也参与到纠纷中来,三家人剑拔弩张,调解队长何广英接报,火速调集各村调解精英开拔过来,二人一队三人一群地将三方请离现场。调解员提出一连串问题,“你愿意把恩情留给儿孙还是要把仇恨留给儿孙?"“如果你还不想结下万代仇恨就回答这个问题。"给他们思考。这速战速决的化解方法,使得何广英多了个"消防队长"的绰号。
张书记开个“门诊部"
林头镇委书记张剑斌说,解决一些信访老大难问题,村级化解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的调解员分析问题还要更加仔细和深入,说理要有依据,工作便得法。每条村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的水平参差不齐,然而有一些个别案例,还是要因人因事施策,才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所以,一些无法在村里解决的问题,镇就必须把它解决掉。只有具备了能力和找对了办法,才有高质量的化解问题。
林头镇党委一班人通过认真考量,决定把社会力量引进来,把全镇217名调解员资源统起来,把调解员的发掘培训工作搞上来。设立了一个高质量的镇级调解室,承接全镇信访的疑难杂症。镇党委书记带头主持调解会,张剑斌书记在调解宿车村和曙光农场的山林纠纷,挑选了一批熟悉法律、掌握政策、说理透彻、懂心理疏导、威望较高等调解员陪同参与,让他们在调解会上以事实为依据,发言各抒己见,经过强大的团队攻关,这起长达15年的群体性土地纠纷得以落幕。
调解室就像一个门诊部,像看医生一样可以选择自己信得过的调解员,樟木山村调解员江日火当上调解员后,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就化解了70多宗,因为他采取的方法到位,说理透彻,公平公正,群众就指定他“坐诊”主持。去年10月,一家亲兄弟因土地纠纷而反目成仇,但几人都非常认同江日火的为人处世,要求他亲临现场“开诊",几个参与的调解员与江日火也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们从血浓于水兄弟亲情开说,轮翻发言,调解员见招拆招,最终兄弟几人握手言和、皆大欢喜。群众风趣地说,张剑斌书记改行开“门诊部"了。
这个调解室的设立,不仅仅是调解群众矛盾纠纷职责,它还肩负起全镇调解员的培训,去年就举办了4期镇村调解员培训班,培训人员970多人次。此外还开展了“金牌调解员"的评比活动,92岁的黄朝泰老先生等3人榜上有名。
去年,林头镇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69宗,全部纠纷没有形成上访案,根本上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位书记三个工作套路,在矛盾纠纷的化解中得到较好的补充,形成了林头镇的信访工作总体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