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祭祀文化之春(一) 张衍杰
韩城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农耕文明、中医药文明融合于每月的节日和庙会。
春节初一祭祖,走亲访友,结婚女子有娘家妈送节的风俗。初九祭拜小孝义村天地庙,期望天地阴阳调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搜寻花灯风筝社火服饰,挑选开春农时的种子和生活用品。正月十五闹花灯、舞社火,春节的活动告一段落。夏历春(青龙)、露(夏朱雀)、秋(白虎)、霜(冬玄武),金(铁牛、钟、锣、镲)、木(玉祖楼)、水(大禹庙)、火(太阳庙)、土(娘娘庙)相克相生,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依四时治病祭祀神灵。
二月为中和节,民间理发、沐浴,洗去病垢,俗语:吃土地内的月月草,身轻体壮精神好。又论:推头洗脚,胜过吃补药。二月二龙抬头是华夏民族按照天时地理的农耕劳作的开始,春耕季节的生产劳动场面与十二生肖的特有形象相应,也是日月星辰天体组成象形龙,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女人停止针线活动防止伤害神龙的眼晴。二月初三日祭祀文昌帝君,清朝以前周原村就有文昌庙,据清朝光绪年间的碑文上有重修文昌庙、奎星塔镌刻的记事碑文。二月初三日周原祭祀文昌帝君,文昌帝两侧配有孔、孟两文人泥塑像。
大禹庙内有文昌帝君的泥塑像,文神楼放置在大禹庙内,两侧壁画图案为文昌帝君和书童。月初至月末,士人学子带着虔诚的心,至文昌庙内献上面食做的祭品,给男孩祈愿,献砚台、笔架、毛笔等物品,期待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给女孩献上芦编雀、剪纸、女工等针线手工,祈愿女孩心灵手巧、知书达礼。献爷(yα)馍仪式,净手整容,鸣炮、祭文、诵三字经、讲孔孟之道,恭恭敬敬的行拈香、焚香、贡香的繁琐礼节,三叩九拜礼,琴棋书画,竹兰梅菊文人花的四君子,春牧丹、夏莲花,秋菊花、冬梅花,祈求子孙荣庆、终身显达、文运亨通、考试顺利……金木水火土大神楼即文神楼在后,武神楼两抬,一抬四人前后两人,供奉灵官、黑虎神。踏着周原祭祀鼓曲趔着神楼奘着神楼,希望文运昌盛,科技发达,人民幸福,中国富强的心灵寄托。
周原在周朝初期就开始祭祀大禹和文昌帝君了,文昌帝君和大禹处于同一时期,明万历七年重修大禹庙碑文上有一段文字(夫今之周原即古成周之地,敦祀崇敬非即成周的美俗呼),北大历史系教授赵世玉曾说周初就有周原堡,周初祭祀大禹的风俗一直传承至今。
用一首歌曲《小城故事》添新词对周原文化的总结:黄河故事多,到处都欢乐,若是你到周原来,幸福体验着。敲的敲,打的打,约集锣鼓很震憾,亲密的朋友一起来,看精彩神楼表演。

